浅谈伦理学全新闻 1402 蔡思岚上个学期在传播学的课堂上, 老师在讲解“道德困境”这一章时, 给我们介绍了几种伦理学的理论, 当时对这几个概念初有了解, 并对“无知之幕”这一观点感到很新奇。这次听了黄济鳌教授的讲座,对几个概念理解更深,个人比较喜欢的还是“无知之幕”这一观点。在讲座中, 教授给我们介绍了伦理学的几种主要观点。利己主义, 功利主义,直觉主义,康德的绝对命令,亚里士多德的德行伦理学, 罗尔斯的正义论等。每一种理论都有自己的一套标准, 如功利主义认为一个行为如果有助于带来合乎需要的或有益的结果, 那么就是正义(道德)的。它别于利己主义, 主张每一个人实施的行为或遵循的规则,应该为每一个相关者带来最大的好处(幸福) 。从实施的行为来说它是行为功利主义, 从遵循的道德来说是规则功利主义。再比如直觉主义认为没有任何普遍的道德规则或理论, 只有我们不能普遍化的特殊的行为、境遇和人。也就是说对事情的道德批判没有统一的标准, 依靠的是在那个特定情况下应采取的善良行为。伦理学各个理论都有自己宣扬的一套, 但很多东西细想又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或者说操作性不强。如康德的绝对命令认为如果认可某一行为的规则不能为一切人奉行, 那么该行为就是不道德的。他觉得人可以通过自己的理性和逻辑建立绝对的道德规则,错就是绝对的错。如撒谎是不对, 那在任何情况下都不可以撒谎, 但如果当时我们面对匪徒, 他要我们说出朋友在哪, 歹徒准备杀害他, 我们是否应该真实告知呢?在绝对的对与绝对的错之间有灰色地带, 这个变通的度如何把握, 我们无法从绝对命令中得知。再比如边沁的功利主义主张以结果的利益最大化来确定何为正义, 但是功利主义认定的好的目的就一定是好的目的吗?而且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某些人的不择手段难道可以被谅解吗?这些都是我感到迷惑的地方, 也是一直以来人们对这些学说保留审视、质疑态度的原因。我个人最喜欢的是罗尔斯的“无知之幕”, 他主张将无知之幕作为原初状态,即我们在不知道自己在社会中的具体状况(包括才能、地位、思想等等) 的前提下, 讨论社会分配的原则。在原初状态中, 每个人都是平等的、理性的,生活中都有一种轻度的匮乏,彼此间保持一定的冷淡。比如说解决社会财富分配问题时,我们都不知道自己是什么身份地位职业阶层
浅谈伦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