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霁
上篇 第一章 导 论
单击画面翻页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页
中医药学有着数千年悠久历史,是我国优异传
统文化一个主要组成部分,它植根于中国古代文化
土壤之中,是中华民族在长久生活与生产实践中,
逐后世标准。
伤寒有广义伤寒和狭义伤寒
广义指一切外感热病总称,
狭义指感受风寒而发病症。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3页
《伤寒杂病论》系统地分析了伤寒原因、症状、发展阶段和处理方法,创造性地确立了对伤寒病“六经分类”辨证施治标准,奠定了理、法、方、药理论基础。
书中还精选了三百多方,如麻黄汤、桂枝汤、柴胡汤、白虎汤、青龙汤、麻杏石甘汤等著名方剂,经过千百年临床实践检验,都证实有较高疗效,并为中医方剂学提供了发展依据。
历代相关注释、阐发此书著作很多,竟达三四百种之多。它影响远远超出了国界。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4页
《神农本草经》
我国现存最早药品学专著,普通认为成书于东汉时期,全书共收载药品365种,书中概括叙述了药品四气(寒、热、温、凉),五味(酸、苦、甘、辛、咸),药品七情等,为中药理论体系形成与发展奠定了基础。
该书只所以称本草,因为古代以植物药为主,我国药品起源于草本植物,书名冠以神农,是因为古代有神农尝百草而发觉药品传说,另外,也是托古之风 。
炎帝(神农)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5页
晋·王叔和《脉经》——第一部脉学专著。
晋·皇甫谧《针灸甲乙经》——现存最早针灸学专著。
隋·巢元方《诸病源候论》——第一部探讨病因病机和证候学专著。
唐·孙思邈《千金要方》《千金翼方》——记载处方和各种治疗伎俩方书。
唐·政府《新修本草》——我国政府颁行第一部药典,也是世界上最早药典。收药品844种,图文并茂。
唐·王涛《外台秘要》——首次记载消渴病症状和治疗方法。
(二)两晋隋唐时期
--中医学理论体系充实、融合和临床学科发展阶段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6页
宋·陈无择《三因极一病证方论》——“三因学说”。
元·杜清碧《敖氏伤寒金镜录》——现存第一部验舌专著。
宋·钱乙《小儿药证直诀》——丰富了脏腑辨证论治内容。
宋·宋慈《洗冤录》——我国第一部法医学专著。
宋·陈自明《妇人大全良方》——对妇产科有显著发展。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16834方。
宋·政府《太平惠民和剂局方》——我国第一部成药制剂手册。
(三)宋、金、元时期——学术争鸣、理论突破、派系丛生阶段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7页
刘完素——寒凉派 张从正——攻邪派
李杲——补土派 朱震亨——滋阴派
金元四大家:
金元四大家,从不一样角度丰富了中医药学内容,形成了各具特色医学流派,促进了医学理论发展。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8页
突出学术思想是提倡“炽热论”,“六气皆能化”、“五志过极皆能生火”。擅长治疗炽热病症,喜用寒凉药品,后世称之为寒凉派。《素问玄机原病式》
寒凉派——刘完素(刘河间)
攻下派(攻邪派)代表人物。他认为人体发病是邪气侵犯结果,所以攻击邪气成为治病首要任务,强调“邪留则正伤,邪去则正安”,善用汗、吐、下三法。《儒门事亲》
攻下派——张子和(张从正)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19页
提出了“内伤脾胃,百病由生”论点,治疗以补益脾胃为主,逐步形成了含有独创性系统理论——脾胃学说,成为“补土派”代表人物。《脾胃论》
补土派——李杲(李东垣)
主要提倡“相火论”,“阳常有余,阴常不足”,强调人体阴气、元精之主要,主张治病以滋阴为要,故被后世称为“滋阴派”创始人。《格致余论》
滋阴派——朱震亨(朱丹溪)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20页
对前期医学理论和经验综合整理,一批综合性医著问世
明·楼英《医学纲目》,明·王肯堂《证治准绳》
明·张景岳《景岳全书》
清·吴谦《医宗金鉴》,清·陈梦雷《古今图书集成·医部全录》
《四库全书·子部·医家类》
对医学理论新创造和创见
明· 赵献可、张介宾,发展了命门学说。
李中梓提出“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断。
清· 王清任《医林改错》,更正了人体解剖方面错误,丰富了瘀血治疗内容。创建多首治疗瘀血有效方剂。
(四)明清时期——综合集成和深化发展阶段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专家讲座
第21页
温病四大家:
叶桂(字天士)——《温热论》,创建卫气营血辨证体系;
吴瑭(字鞠通)——《温病条辨》,创建温病三焦辨证理论体系;
薛雪(字生白)——《湿热条辨》,深化湿热病证论治;
王士雄(字孟英)——《温热经纬》,发展
了温病诊治。
叶天士
中医学导论医学宣教课件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