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景小问题
小明和小刚是某校四年级的学生,上学时他们一起学习,一起玩耍;放学时一起回家,一起做作业,他们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彼此珍惜,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是小刚要搬家到另外一个地方去了,如果你是小明,你会有什么感受,离别时又会怎么做呢?
去广陵
黄鹤楼
黄 鹤 楼
黄鹤楼故址在现在的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自古是游览胜地。现已重建。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写作背景
725年(唐玄宗开元十三年),李白乘船从四川沿长江东下,一路游览了不少地方。在襄阳(今湖北襄樊),他听说前辈诗人孟浩然隐居在城东南的鹿门山中,特地去拜访他。孟浩然看了李白的诗,大加称赞,两人很快成了挚友。孟浩然热情地款待李白,并留他住了10多天。 730年阳春三月,李白得知孟浩然要去广陵(今江苏扬州),便托人带信,约孟浩然在江夏(今武汉市武昌)相会。这天,他们在江夏的黄鹤楼愉快地重逢,各诉思念之情 。几天后,孟浩然乘船东下,李白亲自送到江边。船开走了,李白伫立江岸,望着那孤帆渐渐远去 ,惆怅之情油然而生,便挥就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孟浩然:李白的好朋友。
(2)之:到达。
(3)广陵:即扬州。
(4)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其年龄比李白大,在诗坛上享有盛名。李白对他很敬仰,彼此感情深厚,因此称之为“故人”
(5)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
(6)烟花: 形容柳絮如烟,鲜花似锦的春天景物。
(7)下:顺流向下而行。
(8)碧空尽:在碧蓝的天空消失。
( 9)尽:消失。
(10)唯见:只看见。
西
东
长 江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自己,到扬州去了。
入诗境
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故人西辞黄鹤楼,
烟花三月下扬州。
孤帆远影碧空尽,
唯见长江天际流。
朋友就要告别黄鹤楼东去了,在鲜花烂漫的三月去往扬州。
孤帆远去,渐渐在碧空消逝,只看见浩浩荡荡的江水向天边奔流。
悟诗情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
这两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时间及朋友要去的地方,是叙事。“烟花三月”传神地写出了三月扬州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景象。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这两句是写景,表现了诗人久久站立在黄鹤楼上,深情地目送友人乘船远去时的留恋。作者没有直接抒发自己的感情,而是借景抒情。
在春光烂漫的时候,老朋友孟浩然要离开自己,到扬州去了。孟浩然的船出发了,李白站在黄鹤楼前,眼看那挂帆的孤舟,带着老朋友越走越远,终于消失在蓝天的尽头;只见浩荡的江水,滚滚地向天边流去。他的心似乎也跟着孤帆,随着江水追着朋友向远方去了。
这首诗前两行叙事,后两行写景,并没有直接抒发感情。我们读了,却能体会到李白当时的依依惜别的心情。
本 诗 评 析
填空练习
“之”的意思是( )。
“广陵”是现在的( )。
“烟花”指( )。
“故人”是老朋友,这里指( )。因为( ),所以说“西辞”。
“尽”是( )。
“唯”是( )。
“天际”是( )。
这首诗表达了李白对老朋友( )之情。
去
艳丽的春景
扬州
孟 浩 然
黄 鹤 楼 在 扬 州 的 边
消 失
只
天 边
依 依 惜 别
送元二使安西
唐·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
客舍青青柳色新。
劝君更尽一杯酒,
西出阳关无故人。
王维(701年-761年),字摩诘,汉族,祖籍山西祁县,唐朝诗人,外号“诗佛”。今存诗400余首。王维精通佛学,佛教有一部《维摩诘经》,是维摩诘向弟子们讲学的书,王维很钦佩维摩诘,所以自己名为维,字摩诘。王维诗书画都很有名,非常多才多艺。音乐也很精通。受禅宗影响很大。他是著名的山水田园诗人,代表作有《山居秋暝》、《鸟鸣涧》等。
送元二 安西
使
元二:作者的友人元常,在兄弟中排行老二,故名“元二”。
使:使:到某地;出使。
安西:安西:唐代安西都护府,在
20古诗两首PPT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