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抒情的典范━━苏轼.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抒情的典范━━苏轼
任何艺术都是通过特有的艺术符号——意象来营造意境,诗歌尤其如此: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精品抒情的典范━━苏轼
任何艺术都是通过特有的艺术符号——意象来营造意境,诗歌尤其如此:
自我来黄州,已过三寒食。年年欲惜春,,两月秋萧瑟。卧闻海棠花,泥污燕支雪。暗中偷负去,夜半真有力,何殊病少年,病起头已白。(精品文档请下载)
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蒙蒙水云里。空庖煮寒菜,,但见乌衔纸。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是苏轼因“乌台诗案"受新党排斥,遭贬黄州后,作的二首诗。诗中阴霾的意象如小屋、空庖、乌衔纸、坟墓……渲染出一种沉郁、凄怆的意境。表达出了作者时运不济谪居黄州的灰暗烦闷的心境.(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两首诗放在苏轼三千多首诗词中,并非是其上乘之作。而当作者换用另一种艺术形式—-书法表达出来的时候,那淋漓多姿、意蕴丰厚的书法意象酿造出来的悲凉意境,遂使《黄州寒食诗帖》成为千古抒情经典.(精品文档请下载)
首起三行“自我来……又苦雨,两月秋”,笔调沉稳而不乏流转、匀净,结字略小,行距较宽,透示出一种疏朗和平静;接下四行笔触增强,字号放大,折笔横冲,线质变得扁而厚重,作者的理智开场动摇,,从着笔的平静到
“病起须已白"之收笔,苏公已是唏嘘有声了。当转入书写第二首诗“春江欲入户……"时,笔势直转而下,侧笔、折笔纵横摆阖,结字忽大忽小,线条厚重偃蹇,似乎在发泄着作者心中全部的怨愤;“破灶烧湿苇,那知是寒食,但见乌衔纸”,或拘促或开张或滞涩或流走的字迹及强列的空间节奏变化,已使人心境震荡、义愤填膺,竟至目瞪口呆,“帋(纸)"字长长的一竖笔晃如仰目而望的一只乌鸦口叼一片黄纸,预示一片凶相;继而转入急促的哭诉:“君门深九重,坟墓在万里。也拟哭途穷,死灰吹不起。”侧笔的纵横胡涂、线质的扁平乏味、“墓"字的丑陋捺画、行间距的模糊、末两行字的头重脚轻,无不使人感觉到理智完全丧失了的长哭不起的悲哀.(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就是东坡贬谪黄州后的心境。当摆脱这样情感的纠葛,从头到尾重读作品并再一次审视它时,你会惊诧:这种不可预计的抒情品格,不正是《兰亭序》、《祭侄稿》的再一次翻版么?(精品文档请下载)
这种来自传统的抒情性,正是宋人“尚意",无论在何种情感的低谷,永不失那种豪迈的“游然于物外",书卷气,这恰是执一代书坛大纛的东坡迥别于传统的个性所在:通篇布局气韵生动,运笔提按顿挫循循有矩,点画盘带连结不越绳规,,不入俗媚,章法不作纵横扭动之态

抒情的典范━━苏轼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nrdwb
  • 文件大小13 KB
  • 时间2022-02-10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