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点二,老师自主的教学问题探讨。
探讨是由问题引发的。课例探讨的主旨是让老师在亲历问题探讨的实践中获得解决问题的实力。“课〞是探讨教学问题的载体。只要能承载好问题探讨,能一以贯之探讨问题,那怕这个课例在探讨问题之外的其它方面并不完备,也是好的课例探讨。相反,问题探讨没有开展起来,这节课再好,也不是好的课例探讨。教学是缺憾的艺术。一节课因问题而真实,因问题而使其具有探讨价值。犹如身体有毛病要照X光、要拍CD片检查一样。混合式课例探讨,就是为老师教学照X光、拍CT。已然存在的教学问题,通过课例探讨暴露出来、多种角色现场和远程会诊,关心解决。混合式课例探讨,不回避问题,而且需要在探讨过程中觉察问题、暴露问题,一以贯之地追踪探讨问题。
“我们所讲的磨课,其目的,绝不是让每个研修组去打造一节优质课,而是要觉察从实然状态走向应然状态存在的问题和障碍,进而用研修组的团队力气,用远程研修的协同才智、专家才智找寻问题的解决之道。这里,基于老师自身阅历的问题才是真问题,找寻解决问题之道的研修才是真研修,在找寻问题解决之道中获得的体验和认知才是真收获,也才是真进步。〞〔山东教化厅副厅长张志勇 〕
特点三,协同规范的过程探讨。
课例探讨重视过程探讨,是因为存在于过程中的问题,只有在过程探讨中暴露和解决。解决教学问题和提高教学效果都存在无法避开和省略的探讨过程,而且过程探讨不是雨打地皮湿的走过场探讨,而是协同规范的持续探讨。对于混合式课例探讨来说,比一节课更重要的是,这节课是怎么磨出来的。
混合式课例探讨,是运用技术的连接,跟进教学过程、做连续规范的协同探讨,从而引导老师在工作中探讨,养成老师探讨状态下工作的好习惯,促进老师持续进展。因此,让研修不止步于课堂教学的观摩,而要贯穿在教学准备、教学实施和教学评价全过程;让学员不局限于荻悉教学之术,而要究教学之理,悟教学之道,学会用探讨者的看法对待教学工作,这是混合式课例探讨本质的价值追求。
4、混合式课例探讨校本应用分析
混合式课例探讨是如何用于校本研修。促进和支持老师在工作中学习,需要分析老师日常工作后面的学习行为。见图2。
图2
备课、上课是老师每天做的事。学会预设生成和学会实现生成,则是老师每天备课、上课后面的学习。不能生成学生学习的教学是无效的。老师备课要学会预设生成,上课要学会实现生成。再次备课是生成预设的再学习,再次上课是实现生成的再学习。这个学习过程始终伴随老师的工作,循环往复,以至无穷。 学习的有效,来自老师在教学过程,分别对三个问题的追问和回答:“教学预设能生成学生什么样的学习?〞,这是备课时要想的问题。“预设的学习生成了吗?〞“老师和学生哪些未预设到的生成要转化成新的预设?〞则是上课后要反思要回答的。老师备课,是老师对“教学预设能引发学生什么学习生成〞的阅历回答。个人备课是个体阅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集体备课是群体阅历对这个问题的回答。上课则是对预设生成实现与否的实践回答。课后反思、修改教案是对未能预设到的生成转化成新预设的实践反思后的回答。未预设到的生成既有学生方面超出教学预设的学习生成,也包括老师根据教学不确定性对教学随机有效的临堂发挥。老师就是在对这三个问题的认真思索和连续追问中学会教学的。
老师备课是基于已有阅历,回答第一个问题是凭原有阅历。然而阅历靠不住。即便优秀老师,面对转变着的生命群体,也不能总凭已有阅历教学。老师备课是否符合学生实际,老师备课所做的预设是否正确,要经过上课实践的检
混合式课例研究概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