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第1页,本讲稿共21页
一、定义
Freedman,1985
态度(attitude):是个体对社会存在所持有的具有一定
结构且比较稳定的内在心理状态。
态度的成分:
认知(Cognition)urstone, 1928. 《态度可以测量》
题序 项目 分值
1. 在某些情况下,为了维持正义,战争是必要的 ()
4. 战争是没有道理的 ()
6. 战争通常是维护国家荣誉的唯一手段 ()
9. 战争徒劳无功,甚至导致自我毁灭 ()
14. 国际纠纷不应以战争方式解决 ()
18. 无战争即无进步 ()
第8页,本讲稿共21页
B、 李凯特量表(Likert-type Attitude Scale)
, 1932 (summated rating scale)
。
非常同意 同意 无所谓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5) (4) (3) (2) (1)
2. 发动战争是不人道的。
非常同意 同意 无所谓 不同意 非常不同意
(5) (4) (3) (2) (1)
第9页,本讲稿共21页
C、 语义分化(差异)量表
(semantic differential scale)
奥斯古德(,1957):让被试用成对的双极形容词(如好– 坏, 聪明-愚蠢)去评价态度对象
我认为这场战争是
无益的
1
2
3
4
5
6
7
有建设性的
光荣的
7
6
5
4
3
2
1
可耻的
不必要的
1
2
3
4
5
6
7
必要的
主动的
7
6
5
4
3
2
1
被动的
强有力的
7
6
5
4
3
2
1
虚弱的
第10页,本讲稿共21页
2、 投射测验:白人/黑人
句子完成法:老师是:
3、行为观察法:
互动的距离——态度的情感成分 黑人 座位
第11页,本讲稿共21页
五、态度如何形成的
外在社会因素的影响
大众传媒
家庭
学校/同伴
团体
个体的学习(学习论 Learning theory)
联结 四月 黑
强化
观察模仿
第12页,本讲稿共21页
六、态度形成和改变的理论 (一)、态度形成及变化的三阶段理论(,1958)
1 服从(obedience):态度形成的开始,个体按社会规范或他人意志在外显行为方面表现与他人一致,以获得奖励避免惩罚。
行为受外因控制,服从是表面的、暂时的
2 认同(identification):个体自愿接受他人观点、态度,使自己与他人一致。
情感因素起明显作用,依赖于他人对个体的吸引力。
3内化(internalization):态度形成的最后阶段。个体真正从内心相信并接受他人观点,使之纳入自己的态度体系。
以理智,即认知成分为基础的
第13页,本讲稿共21页
(二)、认知失调论(Cognitive dissonance theory, Festinger, L., 1957):
1、内容: 认知:关于自己想法、态度与行为等的知觉。
它们之间存在着三种情况:
/ 、协调的/、不和谐的
感受到不舒适、不愉快 心理紧张(失调状态)
减缓、消除 认知协调一致
失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重要性
失调程度=——————————————
协调的认知数量X认知重要性
社会态度社会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