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咬文嚼字》说课稿
作为一名老师,就不得不需要编写说课稿,借助说课稿可以更好地提高教师理论素养和驾驭教材的能力。说课稿应该怎么写呢?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咬文嚼字》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咬文嚼字》说课,内容较为分散,将文章中所举用的咬文嚼字的事例,利用幻灯片,集中在一起,设计问题,引导学生整体把握文章,解读文本。有利于学生完成教学重点的顺利完成。还有在拓展延伸环节中,利用幻灯片更能够丰富学生的见闻,使课堂容量增大,有利于培养学生在阅读和写作中的咬文嚼字的精神,从而完成教学难点。
5
五、接下来我将重点说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我打算用四个步骤来完成:
激趣导入——解读文本——拓展延伸——课堂总结
播放《咬文嚼字》杂志公布的20xx年国人十大语文差错。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诱导其进入学习状态,初步触及文章内容)
三是学生合作探究,四是分析归纳。(30分钟左右)
(1)第一环,教师介绍作者,是为了知人论世,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2分钟左右)
(2)第二环,学生自主学习,要求学生通读文本,在教师的帮助下,解决生字词的音、形、义的问题,并在阅读文本时,划出表达作者观点的语句,为合作探究作铺垫。(8分钟左右)
(3)第三环,合作探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所以在这一环节中,我要精心设计问题,让学生带着问题去研读文本。体会作者列举出的“咬文嚼字”实例,所体现出的道理。问题设计如下:(15分钟左右)
①材料一
你是没有骨气的文人。
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
6
咬文嚼字:比较这组句子中的上下两句,说说在用字上有什么变化?在表达效果上有什么区别?
②材料二
广出猎,见草中石,以为虎而射之,中石没镞,视之,石也。因更复射之,终不能复入石矣。
以为虎而射之,没镞,既知其为石,因更复射,终不能入。
尝见草中有虎,射之,没镞。视之,石也。
咬文嚼字:这三则材料都是李广射虎的故事。第一则里有多个“石”字,另外两则里只有一个“石”字,朱先生认为那句写得好,为什么?
③材料三
贾岛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推月下门。
韩愈诗句: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
咬文嚼字:韩愈修改了哪个字,朱先生认为谁的好?
④材料四
A独携天上小团月,来试人间第二泉。
B独携小龙团,来试惠山泉。
C惠山泉水泡小龙团茶。
7
咬文嚼字:这三句都是说苏轼在无锡惠山品茶一事,比较这三句,那句更富有文学色彩?试说明理由。
然后让学生分组分段研读文本,学生在讨论探究问题的过程中,教师应作适当的点拨。例如:学生在讨论材料一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点拨:一是找出课文中作者分析这两种句式表达效果不同的语句,二是让学生读,可两人一组,分别扮演宋玉和婵娟,然后让婵娟“骂”宋玉,在学生演练的过程中,教师应给予适当的背景介绍(在屈原屡遭朝廷贬斥,权贵排挤,小人污陷时,他最喜欢的学生宋玉背叛了他,为了自己的功名利禄,投靠了南后和张仪,当宋玉和子兰来劝屈原的婢女婵娟和他们一起走时,作为一生追随先生的婵娟气愤之极,所以骂宋玉:“你这没有骨气的文人!”然后教师也可作个
示范,学生再读,再体味,在反复的朗读中体味这两种句式所表达出来的不同情感。学生在讨论探究材料四中的问题时,教师可作如下提示:诗人所处的环境怎样?诗中的人物有什么活动?在此情此景下,可想像出人物有着怎样的情趣?
设计的所有问题,都是让学生品味妙语佳句,都是围绕“文字与思想感情密切相关,更动了文字,就同时更动了思想情感”这一主要观点而展开的,从而突出重点。
(4)第四环,分析归纳,在前面所有问题都迎刃而解后,就水到渠成的提炼出作者的主要观点,明白了本文中“咬文嚼字”的真正含义了。
9
师生动态完成板书。(见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
所学的知识进行拓展延伸,看学生能不能运用所学的知识鉴赏古代或现代经典句子。为此,我设计了以下题目检测学生:(10分钟左右)
品评:
①忍(眼)看朋辈成新鬼,怒向刀丛(边)觅小诗——区别“忍”字与“眼”字的不同,区别“丛”字与“边”字的不同。
②(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删去“借问”与“牧童”两词句子更简洁,是否更好?
③前村深雪里,昨夜(?)枝开——括号内可以填什么字?
④比较这两句话:“敢于这样做的人,肯定是个英雄。”“敢于这样
《咬文嚼字》说课稿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