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 年 5 月天水师范学院学报 May,2011
第 31 卷第 3 期 Journal of Tianshui Normal University
论朱熹的“心统性情”说
蒙培元
(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 北京 100007)
摘要: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 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
自张载, 但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朱子曾说过, 程颐的“性即理也”, 张载的“心统性情”, 这两句
话“颠扑不破”。朱子之所以高度评价这两句话, 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 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 后者
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情, 表现其情感特征。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 即情感理性特征。
关键词: 朱熹; “心统性情”说; 情感理性特征; 程颐; 张载
中图分类号: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1-1351 (2011) 03-0001-08
“心统性情”说是朱子心体用说的核心内容, 也者, 天下之达道也。”朱子解释说: “大本者,
也是其心性说的实质所在。“心统性情”说虽然来天命之性, 天下之理皆由此出, 道之体也。达道
自张载, 但是, 真正将其变成系统学说的是朱子。者, 循性之谓, 天下古今之所共由, 道之用也。此
朱子曾说过, 程颐的“性即理也”, 张载的“心统言性情之德, 以明不可离之意。”[2]18未发已发是心
卷
性情”, 这两句话“颠扑不破”。[1] 5,12朱子之所以高之未发已发, 其实际内容是喜怒哀乐之情, 中和其
度评价这两句话, 是由于前者从心体上说性(理), 情状。朱子根据《中庸》的大本、达道之说, 提
表现了理性主义特征; 后者从心之体用关系说性出道之体用说, 以道之体为性, 以道之用为情, 也
情, 表现其情感特征。实际上, 这两点真正体现了是从心上说的, “性情之德”就是“心德”其中,
朱子心说的主要特征, 即情感理性特征。性与情是不可分离的。“达”者通达之意, 就是
说, 情感才是通行天下的大道。《中庸》只讲性与
一、何谓心统性情道的关系, 并未提出“情”字, 朱子以“情”为道
之用, 将《中庸》的义涵解释得更加清楚了, 其情
人们都注意到, 朱子重视知觉, 以知觉为心的感特征也更加明显了。
主要功能, 因而多从知觉上说心。但是, 知觉有《中庸》为什么从喜怒哀乐之情讲大本、达
“能知觉者”, 有“所知觉者”。其能知觉者, 是主道? 这本身就说明, 儒家的人性学说是建立在情感
体的认识能力; 其所知觉者, 不是别的, 就是心体之上的, 是以情感为人性的主要内容的, 性情是不
之性及其发用之情, 而情感是知觉的最真实的内能分开的。朱子虽然以体用关系说性情, 但也是讲
容。其“未发已发”之说, 就是从心上讲性情体用“道不可离”, 即“道之体”与“道之用”不相离,
关系, 但归根到底是从情上说性。《中庸》说: 亦即性情不相离, 其实是从情上说性的。因为性不
“喜怒哀乐之未发, 谓之中; 发而皆中节, 谓之可见, 情才是性的实现。所谓知觉, 其实是实现性
和。”朱子解释说: “其未发也, 则性也, 无所偏情的方式, 即以灵明知觉显现其情感
论朱熹的_心统性情_说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