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散文的读后感
我们都知道徐志摩是现代诗人、散文家,那么,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收集的徐志摩散文的读后感,供大家阅读参考。
篇一:徐志摩散文的读后感
初次了解到徐志摩,是源于一首《再别康桥》,犹记得那潇洒的诗句“轻轻的我走了,正人都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文学泰斗。譬如,泰戈尔、郁达夫、狄更生、胡适等人。这样的一群人都是那个风雨飘摇年代的杰出代表人物,他们影响的是我们数代中国学生的思想,或坚强或睿智或理性或率直,文字在这样的一些人的思想中被赋予了生命,如行云流水般倾覆在诗歌的海洋。有人说他的散文是浓得化不开的情怀,我觉得再确切不过了。他黏稠的文字和细腻的情感交织在一起,浓得化不开啊!如果我会谱曲,我愿意为徐志摩的文字配上最优美的曲子,拥有最深沉情感的曲子。
徐志摩已经死在永远的35岁,但是他的文字穿过时间的海洋流传至今,就像他的浪漫永远年轻,永远停在我们每一个看过他文字的人。即使当年幼小如我,也会因看着他穿越时空而来的感动而有所震撼吧。感怀在心间的那个他,飞去的志摩……可为当下政坛学界遴选人才作一有益借镜参考。
篇三:徐志摩散文的读后感
徐志摩(1897—1931),浙江海宁人。是新 月诗派代表诗人,也是现代作家中有特色的 散文家。
香茗,只是渲染;午后三点的阳光,只是氛 围。真正需要的是一颗善感的心,在心灵 的翕动间,捕捉到细若游丝的美。深阅读, 这才开始。
读着志摩的散文,倘若浮华气躁,你吸取的 只是香气而不是灵气。读着读着,你便会 发现深阅读,不止于读“书”。
若将厚厚的一本散文比作一瓢浓羹, 那么最让人口齿噙香的便是志摩与曼殊佩尔相 见恨晚的一段。无数个夜晚,细心拜读了曼殊 佩尔的文章后,志摩依然决定前往相见。
门扉启开的一刹那,便看到的是眉目口 鼻之清之秀,浅浅的一眼,便令志摩 难忘。随着谈话的深入,他们驰骋于 英美文学的广袤之野,思绪行云流水, 褒贬评议让交谈时而舒畅时而局促, 曼殊佩尔优雅的举止,娴静的笑容、 谦逊的言语让志摩对她的阅读逐渐臻 于深入。正如志摩所说:“你直接无 碍地领会着上帝最高明的意志,在伟 大深刻的戟刺中体验了无限的文章, 在更大的灵魂中解化了性灵。”
阅读人志摩, 读出了粹极的灵彻性, 没有一丝杂质的宁静与安详。 阅读人志摩, 读出了思想者的深刻与沉默, 那是另一种灵魂的宁静。
深阅读,无论是读书还是读人,都宛若泛舟于一湾宁静的湖水。
一滴思想的源泉悄然落下,舟身微曳而共鸣。
篇四:徐志摩散文的读后感
烟花之所以灿烂,不在于它有多次生命,而在于它在发出光焰的那一刻,已经留住了永恒。
——题记
20世纪的中国文坛人才辈出 ,灿若星辰,而徐志摩无疑是其中最光鲜闪亮的一个。他是中国现代文坛最具特色,最有才华和最优秀的诗人、散文家之一,是开一代诗风的“新月派”主将,被誉为“中国雪莱”。有人说徐志摩是潇洒的诗歌仙子,飘然拂过年轻中国的诗坛,凭着精灵般的诗魂,丰富了新诗的艺术世界;也有人说徐志摩是不受羁绊的野马,无边无际的思维总是让他在现实中桀骜不驯,不为世俗所累;而我更愿意相信郁达夫所说的“志摩是一个淘气可爱能使你永远无法忘怀的顽皮孩子,诗的音乐,自我生命缺乏诗感,这个孩子的灵魂就会变得孤独寂寞。”是的,正是因为怀着一颗质朴单纯的童心,他才能真切感受到内心的性灵神韵,并将其与自然界的温馨静谧
徐志摩散文的读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