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华北板块稳定发展阶段
吕梁运动以后华北陆壳板块形成,并进入了相对稳定的发展阶段,它在早期(中、晚元古代)具有较明显的差异性,继而表现为差异性减小、整体相对稳定的板块发展阶段。
整理课件
(一)板决稳定发展阶段的地层建造特点区有出露),缺失上奥陶统及志留系。
震旦纪后板块整体上升遭受剥蚀,造成了寒武系与震旦系或中、上元古界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早寒武世早期,华北板块整体高出海面,为古陆剥蚀区,而后开始下降,并且海侵范围逐渐扩大。
3.下古生界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到早寒武世晚期,除鲁东、内蒙及鄂尔多斯的中北部仍为古陆外,大部分地区为海水浸没,由开始以含食盐假晶的紫色页岩为代表的干燥气候下的滨海沉积.逐渐过渡到中、晚寒武世的广阔浅海碳酸盐岩沉积环境。
寒武系的厚度在华北的不同地区是有所变化的,豫淮地区为1300m,贺兰山—六盘山区为1000m以上,鲁西地区为740m,辽东为640m。在山西地区,早寒武世中期的辛集组仅见于其南缘,馒头组、毛庄组以至上寒武统向北超覆。
说明了华北板块在寒武纪有些地区沉积较厚,另一些地区则表现出相对隆起的特点。
整理课件
奥陶系发育不完整,下统发育齐全、岩相稳定,中统仅在太行山中、南段和山东保留有中奥陶统下部;上统仅见于宁夏固原和陕西陇县、耀县一带。
河北唐山一带的奥陶系层序清楚,以灰岩及白云质灰岩为主,生物化石丰富,厚约700m左右,各地的岩性大致相似,代表着稳定的浅海环境。
另一特点是在一些地区出现有含石膏、岩盐等沉积,如山西地区下奥陶统中赋存有巨大的石膏矿,说明出现了潮上蒸发环境。
板块西部贺兰山、平凉一带,奥陶系沉积特点与其它地区不同,下统有较多的碎屑岩,中统的下部以碎屑岩为主夹薄层灰岩,总厚可达l800m左右,表明此地具有沉降带特点。
3.下古生界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华北板块自中奥陶世开始整体上升成陆,缺失上奥陶统(许多地区尚缺失中奥陶统)、志留系、泥盆系和下石炭统。
直到晚石炭世板块才重新下降,遭受海侵。
上古生界发育不全及上石炭统与奥陶系之间的平行不整合接触。
石炭—二叠系以山西太原剖面为代表,以滨海相—海陆交互相—陆相沉积为特征。
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早石炭世除大别山北麓出现较厚的近海和海陆交互相含煤碎屑堆积,以及辽东地区可能接受沉积外、板块主体部分仍是一个近乎准平原的低地。
上石炭统本溪组为古风化壳上含铝(铝土矿)和含铁(山西式铁矿)的碎屑岩,夹薄层灰岩层及煤层,代表海侵开始时的滨海环境。
本溪组在山西北部厚达50m左右,南部变薄,豫淮一带甚至缺失。在辽东本溪一带,地层发育全,其中海相夹层多,厚度可达300m左右。
由此可见,板块的地势是北低南高。
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上石炭统太原组为海陆交互相含煤沉积,厚约95m。
晚石炭世时古地理面貌又有较大的变化,辽宁的本溪至陕北的东胜一带,上石炭统都属陆相沉积。
在内蒙的大青山地区,形成了内陆断陷盆地。
自太原往南,海相夹层逐渐增多,厚度逐渐增大,在淮南、豫西和鄂尔多斯等地可见太原组直接超覆于奥陶系灰岩之上,底部也可见有铝土页岩的存在,最大厚度可达350m左右,其中海相灰岩夹层较多;
晚石炭世时华北板块的地势特点是北高南低。
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下二叠统山西组为海退背景下的三角洲平原泥炭沼泽沉积,说明早二叠世华北板块普遍地势低平,为一个重要的成煤期。
上二叠统石盒子组为河、湖相沉积,以杂色—紫红色碎屑沉积为主,至石千峰组已属红色地层,为气候干旱下的内陆河、湖沉积。
晚二叠世板块内部的差异运动加强了,逐渐显示出沉积盆地彼此分隔的轮廓。板块东部为互相隔绝的小型内陆盆地,而西部鄂尔多斯地区则为一大型的内陆盆地,盆地中心部分二叠系厚度可达2000m。
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华北板块进入到中生代三叠纪时仍为以陆相沉积为主,这时板块内部的东西差异更加明显。
西部鄂尔多斯地区仍为大型内陆盆地,三叠系发育完整,其地层建造特点为:下、中统紫红色砂泥岩;上统灰绿、黄绿色砂泥岩夹油页岩及煤层,地层总厚约2500m左右
由干旱气候下的河湖沉积演变为温带半潮湿—潮湿气候下的大型湖盆沉积类型。东部为剥蚀高地,零星分布小型山间盆地。
4.上古生界—三叠系发育及岩相古地理
整理课件
吕梁运动形成华北板块基底后,进入了盖层发展阶段,从中元古代到三叠纪,华北板块以整体升降运动为主要特征。
中、晚元古代时板块内部的隆起坳陷差异性表现得比较明显,值得注意的是在中元古代地台上曾发生一次大规模裂陷运动,主要出现在板块的南、北部。板块南部,包括晋南、陕南、豫西、豫南和皖中
古生代扳块构造轮廓及演化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