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与《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1、整体观念:内外环境的统一性以及机体自身整体性的思想,叫做整体观念。
2、辨证论治:(1)辨证:对四诊所收集到的临床资料(病史与症状),在中医理论指导下进行分析,辨清其原因、性质、部位、邪正关系,概括、判断为某种性质的证候。
(2)论治:就是根据辨证的结果,确定相应的治则、治法与方药,以及采用其她相应的治疗手段。
3、 证、病、症: (1)证:即证候,疾病发展过程中某一阶段病理生理反应状态的概括,包括病因、病位、病性、邪正关系、病变趋势及转归等本质。(2)症:即症状,疾病的临床表现,包括症状与体征,就是病人主观感觉或医生检查所获得的结果。(3)病:即疾病,就是指有特定的病因、发病形式、病变机理、发病规律与转归的一种病理过程。
4、 五行:指木,火,土,金,水五类物质要素及其运动变化。
5、 五行生克制化:就是指五行之间既相互资生又相互制约,生中有克,克中有生,维持着事物之间平衡协调的变化与发展。
6、 肝主疏泄:就是指肝对于全身气机、血液与津液等方面具有疏通、畅达的功能。
7、 心主血脉:心气推动血液在脉管中运行,流注全身,发挥营养与滋润作用。
8、 脾主运化:就是指脾具有消化饮食水谷,转化为水谷精微将其吸收并将其转输至全身的功能。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9、 肺主宣发肃降: 宣发,肺气具有向上升宣与向外周布散的运动特性; 肃降,肺气具有向内向下清肃通降的运动特性。
10、 肾主纳气:肾具有摄纳肺所吸入的自然界清气,保持吸气的深度,防止呼吸表浅的作用。
11、 水火既济:又称“心肾相交”根据阴阳水火升降互济理论,心火必须下降于肾,资助肾阳,使肾水不寒;肾水必须上济于心,资助心阴,使心阳不亢,从而维持着心肾两脏生理功能协调平衡的关系。
12、 乙癸同源:又称“肝肾同源”,肝藏血,肾藏精,精血同源互化,故称“肝肾同源”。
13、 体质:就是个体在形态结构、代谢与生理机能等方面相对稳定的特性。
14、 痰饮:痰饮就是机体水液代谢障碍所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15、淤血: 血行障碍,血液凝聚而形成的病理产物,属于继发性病因。
16、 正气:人体的正常机能活动,包括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对病邪的抵抗
《中医基础理论》名词解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