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活性成分牛蒡苷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doc中药活性成分牛蒡苷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摘要:牛蒡苷元是常见中药牛蒡子的主要活性成分,研究已经证实其具有抗炎、抗病毒、抗肿瘤及免疫调节等作用,对其药理作用进行简要综述,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和应用提供一定参考。关键词:牛蒡苷元;药理作用中图分类号:R284;R285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007-273X(2013)02-0065-04牛蒡子(FruetusAretii)positae)植物牛蒡(AretiumlappaL.)的干燥成熟果实,是一种常用的中药,具有疏散风热、宣肺透疹、解毒利咽等功能,用于治疗风热感冒、咳嗽痰多、麻疹、风疹、咽喉肿痛、痒腮丹毒及痈肿疮毒等[1]。牛蒡子的药理活性主要集中在牛蒡苷(arctiin,ARC)和牛蒡苷元(arctigenin,ARG-G)等上[2]。1929年Nose等[3]首次从牛蒡子中获得ARC与ARC-G,ARC与ARC-G的研究日益增多,涉及的领域也越来越广泛。现代医学研究表明,ARC是通过在体内被水解为ARG-G而产生众多活性作用,因此,牛蒡苷元比牛蒡苷具有更强的药理作用。牛蒡苷元(图1)具有显著的抗炎、抗病毒、抗肿瘤、抗PAF受体及钙拮抗等功能[4],且来源丰富,其前体牛蒡苷在中药牛蒡和毛头牛蒡果实中含量较高[5],具有很高的新药开发价值。本文旨在对中药活性成分牛蒡苷元的药理作用进行综述,为该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提供一定参考。[6]为寻找新型抗炎药物,对一系列的天然产物进行了筛选,发现木脂素类化合物对炎性因子的释放具有抑制作用,以ARC-G的作用最为明显,ARC-G能显著抑制脂多糖(LPS)诱导的小鼠巨噬细胞对TNF-α的释放。Cho等[7]体外研究发现0~32μmol/LARC--α的释放,且无细胞毒性,此作用能被TNF-α抑制剂所加强。ARC-G还能够有效地减弱由伴刀豆球蛋白和脂多糖以剂量依赖方式诱导的T、B淋巴细胞的增殖。ARG-G对脂多糖和干扰素-,ARC-G可抑制干扰素-C信号引起的NO释放,但显著增加由脂多糖诱导的NO的产生。结果表明,ARC-G通过调节免疫应答对活化巨噬细胞、淋巴细胞包括TNF-α、NO产生及淋巴细胞增殖起到抗炎作用的。Cho等[8,9]探讨了ARC-G抑制炎性介质释放的作用机制,证明ARC-G(~1μmol/L)能通过I-,这可能与抑制NO的产生有关。ARC-G通过对有丝分裂原活化蛋白激酶(MAP)酶活性的抑制,诱导活化剂蛋白-1(AP-1)失活,从而抑制了MAP激酶如ERK1/2、p38和JNK的激活,导致了对TNF-α的抑制。[9],ARC-G对小鼠的骨髓性白血病细胞(M1))有分化诱导作用,是牛蒡子中促M1细胞分化作用最强的化合物。以ARC-G为母核进行结构修饰来研究促分化作用的构效关系发现,它的脂肪族酯对M1的诱导分化作用强于芳香族酯,正癸酸酯的活性最强,在2μmol/L时可诱导超过50%的M1细胞分化为吞噬细胞。-1作用抑制HIV-1病毒在人体中的应答循环一般为几个阶段:病毒吸附、病毒与细胞结合、逆转录、整合、翻译、溶解蛋白的卵裂、糖基化、组装释放。ARC-G在体外可显著抑制HIV-1病毒的蛋白p17和p24的表达,-G的培养液中培养HTLV-3细胞时,逆转录酶的活性被抑制达80%~90%,表明ARC-G可能作用于逆转录阶段。然而,Viletinck等[11]的体内试验证实ARC-G是感染HIV-1病毒的人体细胞系中病毒应答的抑制剂,ARC-G作用于整合阶段,可以抑制原病毒的DNA整合到细胞的DNA中去。此外,Fujihashi等[12]在对分离出的HIV整合酶进行活性测定时发现ARG-G不具活性,ARG-G的活性来源于代谢产物,而非其自身。ARC-G不论在体内还是体外都有抗HIV-1的作用,但其机制还没有明确,有待进一步研究。-G有抗甲2型流感病毒感染的活性。目前在人群中流行的甲型流感病毒为甲1型(H1N1)和甲3型(H3N2)。高阳等[13]对ARC-G在抗甲1型流感病毒方面进行了实验研究,发现ARC-G对离体大鼠气管、结肠、肺动脉、胸主动脉及豚鼠气管有松弛作用。杨子峰等[14]经体内研究发现,100μg/kg和10μg/kgpoARC-G均可明显抑制甲1型流感病毒引起的小鼠肺炎突变;100μg/kgARC-G对甲1型流感病毒感染的小鼠有死亡保护作用,ARC-G可能
中药活性成分牛蒡苷元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