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0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常州金林骨科医院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目录
一、内分泌疾病一般护理常规 1
二、糖尿病护理常规 2
三、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护理常规 3
四、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酸中毒为主要特征的临床综合征。
并发症:休克、急性肾功能衰竭、脑水肿等。
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立即配合抢救。
2、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路用于输入小剂量胰岛素,一般成人4~6U/h;另一路用于输入大量补液,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酸碱平衡失调。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3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3、根据病情遵医嘱决定就是否给予进食,清醒病人鼓励多饮水。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危重者给予心电监护,观察患者意识、瞳孔、T、P、R、BP,尤其注意呼吸气味、深度与频率的改变,遵医嘱记录尿量或出入量。监测血糖、血气、血生化变化。血糖已下降,酸中毒已改善,昏迷反而加重者,应警惕脑水肿发生的可能。
5、保持呼吸道通畅,必要时给予吸氧,定时翻身,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预防压疮及继发感染,烦躁者注意安全保护。
6、补液方法:输液就是抢救DKA首要关键措施,通常先使用生理盐水。第二阶段补充5%葡萄糖或糖盐水。
1)补液总量按原体重8%~10%估计。如无心力衰竭,开始宜较快,可在2小时内输入1000~2000ml,以快速补充血容量,改善周围循环及肾功能,以后根据血压以及每小时尿量,周围循环等决定输液量与速度。
2)第3~6小时可输入1000~2000ml,第一个24小时输液总量约4000~5000ml。严重失水者可达6000~8000ml。
3)对年老、有心脏病心力衰竭患者,注意调节输液速度与量。若治疗前有低血压与休克,快速补液不能有效升高血压,应输入胶体溶液,并采用其她抗休克措施。
7、小剂量胰岛素疗法:既能有效抑制酮体生成,又能避免血糖、血钾、血浆渗透压降低过快带来的各种危险。
最常采用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开始时成人4~6U/h胰岛素加入生理盐水中持续静脉滴注,每1h或2h测定血糖,根据血糖下降情况进行调节:
1)如每小时血糖平均下降3、9~5、6mmol/L,可维持原滴速;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5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2)如血糖无明显下降,应加快胰岛素滴速;
3)每小时血糖下降>5、6mmol/L,可减慢胰岛素滴速;
4)当血糖下降至14、0mmol/L时,转入第二阶段治疗:即将生理盐水改为5%葡萄糖或糖盐水,按葡萄糖与胰岛素为3~4:1,即500ml 5%葡萄糖液中加入6~10U胰岛素,持续静脉滴注,至尿酮转阴,过渡到平时的治疗。
5)血糖<5、6mmol/L或有低血糖反应,改单纯的生理盐水或5%葡萄糖加胰岛素,无需给病人高张糖。(因为胰岛素在血中半衰期3~5分钟,代谢清除快)
9、纠正电解质及酸碱平衡失调,遵医嘱用药,注意观察药物不良反应。一般在开始胰岛素及补液治疗后即可见尿补钾,如果治疗前就出现低血钾,且尿量>40ml/小时,应及早补钾。
2014年4月制定
常州金林骨科医院
糖尿病高血糖高渗状态护理常规
制订(修订)者: 护理部 审批者:护理质量与安全管理委员会
定义:指患者无明显酮症酸中毒,而由于高血糖引起的血浆高渗透压,严重脱水与意识障碍为特征的综合症。
并发症:休克、多脏器功能衰竭等。
护理要点:
1、绝对卧床休息,保暖、吸氧等。
2、快速建立2条静脉通路,一路用于输入小剂量胰岛素,一般成人4~6U/h;另一路用于输入补液,抗感染、纠正水、电解质平衡失调。
3、遵医嘱给予低糖流质或半流质饮食,防止误吸;不能进食者遵医嘱给予口服或鼻饲补液,100~200ml/h;病情好转后遵医嘱改糖尿病饮食。
4、密切观察病情变化:意识、瞳孔、T、P、R、BP,遵医嘱记录尿量或出入量。监测血糖、血气、血生化变化。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5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5、加强口腔、皮肤等基础护理,预防压疮及继发感染,烦躁者注意安全保护。
6、补液:一般先补等渗溶液,首选生理盐水,以恢复血容量与血压。必要时给一定量的低渗溶液,注意观察有无溶血表现。若有休克或收缩压持续低于80mmHg,补等渗溶液外,应间断输血浆或全血。补液总量按体重10~12%计算,开始2小时内输1000~2000ml,前12小时给输液总量的1/2再加当日尿量的液体量,其余在24小时内输入,输液中注意观察尿量与心功能。
7、胰岛素治疗:原则同酮症酸中毒,但所需剂量较小。当血糖降至16、7mmol/L,血浆渗透压<330mOsm/L时,就可转为
内分泌科护理常规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