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z.
各位游客,我们现在来到的就是庐山政治文化最有代表性的地方,庐山会议旧址。
这里的海拔是1007米。这组建筑由三大局部组成:
传习学舍现在的庐山大厦,以及大礼堂也就是及“热水包〞。1946年介石又命人将被炸的地方修平,一切如故。同年,介石将此楼命名为“庐山大厦〞。
-
. z.
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七八月间,国民党两期高级将领与大中学校长、训导主任的训练,均在这里进展。1937年7月16日至8月1日,介石主持召开庐山谈话会时,有些代表下榻于此。
据说一位美国游客曾参观了这部的构造后,说它像个兵营。说的也不错,原“传习学舍〞就是国民党的中央党校。它要求学员过纪律严格的集体生活,所以部构造采取西方的兵营式。
抗日胜利后,三义青年团又在这里举行“夏令营〞及“第二届全国代表大会〞。
解放后,这里被用作宾馆,中共中央三次在庐山会议期间,大多与会代表都下榻于此。
1984年中泰合资,改建为旅游饭店,是第一家中外合资企业。现在的庐山大厦,部虽进展过改造装潢,但外貌和原来没好大的区别。
(会址前)庐山会址原名“庐山大礼堂〞是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中央党部〞修建。据"庐山续志稿"中记载,这个大礼堂为国民党中央党部所建,耗资二十万元。他们委托“华中公司〞工程师高观四进展房屋设计。1937年6月24日,“中央社〞电称:庐山大礼堂,“为宫殿式,复琉璃瓦,分二层,下作膳厅,上为礼堂,可容数千百人,并可放
映电影〞。
这栋房子坐东朝西,是传习学舍的配套建筑,于1937年修建的,为受训人员集会的场所。这幢建筑分为上下两层,建筑总面积达4000平方米;檐口覆以国民党时期习用的蓝色琉璃瓦,就像宫殿;南、北两面装有高大的钢窗;正面入口处是三扇拱形的大门,两旁都有八角形的窗子。整座建筑风格既有中式的古朴,又有西方的典雅,大有中西合璧的味道。
-
. z.
不过虽然说是中西合壁,但也只是门面有中国宫殿风格的意蕴,主体构造、装饰还是西方建筑精神。
这幢建筑落成之后,便成介石及政府暑期重要活动的场所,1937年庐山谈话会的许多活动,多在这里进展;介石也在这里屡次向来庐山受训的军官进展训话。这里曾是名副其实的介石训练骨干的基地。
解放后,大礼堂便成了庐山人民看戏看电影的地方,更名叫做“庐山人民剧院〞。随后,由于在这里先后主持召开了三次中共中央会议,人们便又把它叫做〞庐山会议旧址",
这里再也不演戏放电影了。
1959年7月2日一8月1日,中共中央在这里召开了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会议最初开的比拟轻松,有“神仙会〞之说,大家都还敢于说一些事情,并做自我批评;因为德怀的"万言书"8月2日一8月16日,接着召开中共中央八届八中全会,由纠
“左〞到反右,德怀成为会议批判的中心。
1961年8月23日一9月16日,中共中央在庐山召开了“中央工作会议〞,会议的主导思想就是“整顿、稳固、充实、提高〞八字方针,讨论并通过了"教育部直属高等学校暂行工作条例"、"关于当前工业问题的指示"、"国营工业企业工作条例"(草案)等,但这次会议的容直到上个世纪90年代才对外公开,这是怎么一回事呢"(这个故事
庐山会议旧址导游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