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心得体会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心得体会一党的十八大提出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战略任务,同时强调推进社会主义道德建设工程,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质,加强社会主义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个人品德教育,弘扬中华美德,弘扬时代新风,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近代思想家章太炎说:“道德衰亡,诚亡国亡种之根基。”道德建设不可小觑。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美德,亘古流传,道德血液在中华儿女的血脉里流淌了几千年。当今中国社会天天都有最美故事发生。“最美妈妈”、“最美司机”、“最美教师”、“平民英雄”、“当代雷锋”等时代楷模,层出叠现,许许多多感动中国的人物和故事,诠释时代的道德良知,推动中国向文明社会前行。但是,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一方面经济发展高歌猛进,物质财富迅速增长;另一方面人们对道德价值的追问却更加急切,一桩桩道德事件的发生,“道德滑波”、“道德危机”、“道德失衡”等种种说法,表达了国人对当今社会道德问题的焦虑和愤慨。值得注意的是,关注社会道德、热议道德事件,以及社会总体向善向上的道德主流,恰好体现了中华民族的道德觉醒、道德自信,标志着中国社会的进步,推动着适应新时期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和践行。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价值观是社会主义道德建设的重要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引导人们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追求高尚的道德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汲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华;克服和端正不良的道德现象,需要中华美德的丰厚营养。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族精神和有价值的道德观念,包括社会伦理、家庭伦理,至今仍然具有强大生命力,深入挖掘和利用传统文化的道德精髓,对加强道德修养、实践道德修养具有重要作用在今年“五四”与北京大学师生座谈时,对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提出要从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等四个方面下功夫强调一个人只有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其才方能用得其所。以德润心,以德养才,是成就伟大事业的基本前提。明大德——爱国如家敬业乐业爱国,公民首要的、最基本的道德规范。热爱祖国,是每个公民必须修好的“大德”。2006年中央宣传部、文明办倡导“八荣八耻”的宣传教育活动,把“以热爱祖国为荣,危害祖国为耻”列为荣辱之首;党的十八大倡导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把“爱国”定为公民层面首要的价值准则,说明了“爱国”在公民道德建设中的地位和作用。明“大德”就是弘扬爱国主义传统,弘扬中华民族爱国的民族精神,提高公民爱国主义热情,推动公民道德建设。中国人自古就讲究对国家和民族的“大义”,清代资产阶级改良派梁启超说:“盖普世界之最爱国者,莫中国人若矣。”他明确肯定,中国人是世界上最讲爱国主义的国民;中国人向来就有天下意识,国家情怀,家园情结;一贯重视“天下为公”。早在先秦时期,先贤们就提出过“以公灭私”、“夙夜在公”等尚公的观点。在先贤们看来,“公”的最高表现,就是要胸怀天下,为天下多数人谋利益。在传统文化中,“炎黄子孙,不忘始祖;天下兴亡,匹夫有责;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爱国至上,精忠报国;舍生取义,杀身成仁;叶落归根,报效桑梓”等等,这些耳熟能详的隽永名句,蕴含着中国人的爱国爱乡要义。“爱国”一词和“爱国如家”的说法,集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文化观于一体,是爱国主义道德观的思想源头。从孟子“乐以天下、忧以天下”、“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到北宋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民族英雄文天祥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爱国诗人陆游的“位卑不敢忘国忧”,林则徐的“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黄遵宪的“寸寸山河寸寸金”等这些具有中华民族鲜明特色和品格的铿锵名言,不仅体现中华儿女对国家对民族深厚感情和忠诚,而且激励着一代一代的中国人的爱国热忱,是中华民族饱经沧桑而不亡,历经磨难而新生的精神动力。中国人的爱国心、中华民族的自信心,是一种不可抗拒的力量,它是中华民族绵延数千年的精神支柱。今天,我们把“爱国”作为公民必修的“大德”,作为每个公民必须恪守的道德价值准则,作为国家公民责任意识中价值取向的最高风范,从根本上说是中国社会发展的需要,是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需要,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需要。前些时候,一篇题为“没有了祖国你将什么都不是”的帖文,在互联网广为传播。帖文说:“只有祖国才是我们的依靠,只有祖国强大稳定才是我们老百姓幸福自由的前提。”“没有国家就没有家”,有天大的意见,有天大的恩怨,无论如何国家不能乱”;“抬起头来,好好爱我们的住,国家好,民族好,大家才好!”帖文引起网民的强烈反响,得到广泛的支持和共鸣。《人民日报》摘要转发,并发“短评”和“热议”
干部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心得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