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青春无畏 逐梦扬威.doc


文档分类:文学/艺术/军事/历史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青春无畏 逐梦扬威.doc青春无畏逐梦扬威伴随着酷似科幻电影里的机械声音,一台外形十分拉风的“坦克”缓缓开出了实验室。它用均匀的速度安静地行进到指定区域,炮管和车身稍稍调整后,突然“砰”的一声,远处有一阵烟尘冒出,“击中目标了!”几名围坐在实验室控制台前的青年爆发出了久久不息的欢呼。这是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团队——“那是蚂蚁”和他们的作品“智能远程操控型电磁炮”。“那是蚂蚁”团队由一群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本科生组成。在这个充满活力的队伍里,有电子爱好者邵泽群和李佳晨,编程高手杨光和王霞,天才机械师吴岩,算法和数学达人蒋晓东和张鑫,以及精加工达人吕晨亮,怀着对实现青春创业梦想的美好憧憬,这些年轻人在2011年成立了创新物理社,并且组建了“那是蚂蚁”工作室。三年多来,团队完成了高效能便携电源、高保真低功耗音响设备、手持式电磁枪等多项发明,先后获得北京市物理实验竞赛一等奖、市级挑战杯一等奖等优秀成绩。2013年“那是蚂蚁”团队成功注册东环日新科技公司。说起为何成立“那是蚂蚁”工作室,小伙子们回忆说,当时大家还是刚刚入校半年的大一“菜鸟”,在一次创新物理社的活动交流中,大家发现了共同的兴趣爱好和相似的创业梦想,凭借一腔热情,决定组建一个创业团队。团队取名“那是蚂蚁”,取自英文“Newscienceandnewtechnology”的缩写“NSANT”,饱含了他们对技术创新的追求和对科学的热爱。团队成员蒋晓冬说,蚂蚁有锲而不舍、埋头苦干、乐观向上和团结一致的精神,而这也正是大家理想中一个团队应具备的特质。“蚂蚁”们利用课余时间参加各种科技竞赛,在制作出了大量作品的同时也几乎垄断了学校的科技奖项。随着专业课的深入学习、实践经验的积累,2011年底这个小团队发展成为一个有模有样的工作室。蚂蚁虽小,因为有了梦想,便只顾风雨兼程。工作室组建之初,面对一穷二白的窘况,几个人靠着节衣缩食省下来的生活费艰难地“经营”着自己的梦想。资金虽然拮据但永远不会阻挠逐梦者的征程。为了节省开支,工作室制作科技发明产品的原材料几乎都是从废品回收站收购来的。每到周末,“蚂蚁”们便会骑车赶往废品回收站,次次都能“满载而归”,很长一段时间里,他们成了北京小武基附近几个废品回收站的常客。“智能远程操控型电磁炮”的原型机就是用回收后的“废品”制作出来的。第一代电磁炮的制作,从车身的支架结构到电路系统,甚至机械结构用的都是拆自各种工业设备的“废品”,但是行动起来却初显威风,队员吴岩说:“看到这些拆出来的零件组装成这么精致的作品,心里特有成就感。”随着研发工作的不断推进,他们有了自己的学生创新实验室,这更加激发了他们做科研、搞技术的热情。于是,工作到凌晨两三点成了家常便饭,饿了就吃快餐,困了就打地铺。对于“蚂蚁”们而言,实验室已经成了他们的另一个家。实验室的每个角落都堆满了发明半成品、成品,黑板上写满了方程式、论证原理,一笔一画无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一项科技作品的研发从来都不是一蹴而就的,论证再严密的理论在应用和实践中也会遇上各种难题。团队成员杨光说:“一个接一个难题的出现并不是最困难和痛苦的事情,几十个难题一起出现才是巨大的挑战。这时大家就会不分昼夜地讨论解决办法。”“那是蚂蚁”团队的成员来自北京工业大学的各个学院,多学科的融合使问题的复杂程度被化解,找到突破口后就很容易被攻破。2011年末,美洋部署的航母进行了舰载电磁

青春无畏 逐梦扬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kisuamd347
  • 文件大小103 KB
  • 时间2016-09-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