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
...wd...
...wd...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数学教学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开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历展开,为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时机,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根本的数学知级的时候才会做呢!〞〔同学们都很惊讶,过一会,教室里响起热烈的掌声,这位同学也慢慢抬起了头〕
教师利用学生错误算式进展改编: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
生1:把3换成27
生2:把3换成72
〔学生激情高涨,课堂气氛异常活泼〕
师:如果“3〞不动,怎样添上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除法算式呢?
生1:把“3〞的前面添“6〞,就是63÷9 = 7
生2:在“3〞的后面添“6〞,就是36÷9 = 4
……
这里,正是教师轻轻的抚摸、充满赞赏的鼓励在生4的内心激起波澜,使他重新找回了自信。“谁能把‘3÷9’这个算式的‘3’重新换成一个数,使它成为一道我们目前能解决的除法算式?〞正是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才激起了学生后续的动力,才使课堂焕发生命的活力。课堂教学中教师应更多地关注学生、关爱学生、欣赏学生,使学生体会到学习活动对他们来说不是一种负担,而是一种享受、一种愉快的体验。在这个案例中,教师能及时捕捉孩子的闪光点,并给予积极的评价,得到每个孩子的认可。教师利用学生的错误,巧妙设计,走出教材的框框,使课堂成为学生畅所欲言、放飞思维的场所。
三、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中学数学,体验做中学
...wd...
...wd...
...wd...
课堂中应设计一些具有探究性和开放性的数学问题,把课本中的既成结论转化成学生探究的素材,使静态的知识动态化,探究的思路新颖化,解题的方式独特化,让学生边学边用,而不是学后通过单纯的复习去稳固掌握所学的知识。如:教学“圆的认识〞时,可通过让学生对折圆片,动手量折痕,使学生认识到圆的一些特点:这些条折痕都通过一个中心点,沿着折痕描画下来的线段两端都在圆的边沿上。一个圆中像这样的折痕是描不完的,对折后,两个半圆完全重合在一起,大小是一样的。
教师小结:大家通过动手操作,发现了圆的这么多知识,其实,大家把圆对折后,描下来的一条条线段就是圆的直径,这些直径的交点就是圆心。
在这里,教师讲得不多,而是放手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通过对折圆片,描下折痕,仔细观察、思考、交流等活动,让学生逐步认识圆心,发现直径的本质特征。整个过程至少有1/2以上的时间让学生主动地、创造地学习,使学生的聪明才智和学习兴趣得到了充分发挥。教师重视让学生做数学,通过亲自操作、讨论、交流等方式,把抽象、枯燥的数学概念具体形象化,符合学生的认知特点。
1、[案例描述]?带分数乘法?教学片断:
⒈学生根据应用题“草坪长5米,宽2米,求草坪的面积。〞列出算式:5×2
⒉算式一出现,教师就立即组织四人小组交流算法。
其中一个组,在小组交流时,由于三位同学还没有想出方法,整个合作过程只好由一位同学讲了三种方法:①〔5+〕×〔2+〕 ②× ③×,其他同学拍手叫好而告终。
请你根据上述教学片断进展反思〔主要从合作交流与独立思考的层面分析〕。
答:以上现象是教师在使用小组合作时经常出现的一种问题。就是没有处理好小组合作和独立思考
小学数学教学案例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