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第三讲--家庭雕塑.doc


文档分类:高等教育 | 页数:约23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23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23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2
第三讲 家庭雕塑
——家庭亲子关系辅导
在人的心理卫生保健中,人际关系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许多研究发现,人们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和技巧与个体自身的心理健康休戚相关。个体假设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和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心理健康状时,这种关系又变成“反的”“纵向关系
6
”,即由子女来照顾衰老的父母。
父母与幼小子女的关系有几种成分。包括抚养、管教及培育。“抚养”指的是把生理及心理上未成熟的幼小子女抚养长大,使婴孩能生存下来,并且顺利各司其职。“管教”指的是协助子女学习,包括教育子女什么是对与不对、哪些事该做哪些事不该做,以及生活知识,帮助子女养成良好的习惯,使子女能成长为健全的个人。“培育”乃指帮助子女获得时机及社会活动经验,具备适应社会的能力与信心。总之,父母的抚养、管教及培育,包含生理、心理及社会适应各个层面。
亲子关系所产生的问题,有几种情况。最常见的是亲子在发展阶段上的适应困难。也就是说,有些父母与子女在某阶段可以相互适应,但到了另一阶段则无法相处。譬如,有些父母能好好照顾且抚养日夜安睡的幼小婴儿,但觉得难以管教到处乱跑的幼儿;或能应付依赖的孩童,但无法与青春期的子女和谐相处。
有时亲子关系的问题,来自于父母对子女特殊或过分的期待。有些父母将自己一生无法得到和满足的愿望转移到子女身上,要求他们来完成,使子女难以接受。
心理学现象
五种亲子关系害苦孩子
2010年6月2日—6日,在第19届国际儿童青少年精神医学及相关学科协会国际会议上,来自瑞典、巴西、德国等国的心理学家纷纷将亲子关系对青少年的心理影响作为议题。有专家指出,过度溺爱、家庭暴力等不良的亲子关系也给中国很多青少年带来心理隐患。特邀北京大学临床心理中心办公室主任、儿童青少年问题专家林红,河南省精神病院张玉娟副教授为您解读。
6
1、溺爱型:任性自私不礼貌
阳阳是家里的“小皇帝”,从生下来起一家人都围着他转。家里人想尽方法让他高兴,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归他一人享用,玩具、衣服要什么买什么。有一次,阳阳看上的电动玩具当时没有买,他便坐在地上又哭又闹,委屈得不得了!
像阳阳这样的孩子在中国并不少见,根据山东省中山心理治疗与咨询研究中心的统计,在寻求心理咨询帮助的家庭中,溺爱型家庭占到70% ~ 80%。溺爱型家庭里,家长过度宠爱孩子,对孩子的要求无条件接受,想尽一切方法满足,即使孩子做错了,也要为其争辩。现在,大多数家庭都是四个老人,一对夫妻共爱一个孩子,溺爱已成为严重的社会问题。有人形象的称为
8
“四二一”综合征。
但是,这样的孩子习惯高人一等,以自我为中心,容易形成任性自私、不懂礼貌、缺乏同情心等不良的性格特征。在人际交往中,他们缺乏责任感、不懂得关心别人,难以交到朋友,逐渐孤僻离群,遇到不满容易导致攻击报复等反社会行为。
针对溺爱的孩子,家长首先立即停止溺爱,建立正常的家庭规则;其次,家庭里是非对错要分清,不能盲从孩子的行为;再次,教导和鼓励孩子用平等的心态和他人交往。
2、干预型:缺乏主见难独立
贝贝从小到大,除了学习,什么事都不用管。吃什么穿什么,和谁玩儿,都是爸爸妈妈说了算。现在,上初三了,父母担忧他上网、早恋,每天都接送,出去玩一会儿就打个 问问。贝贝觉得自己就是个“电动娃娃”,有苦没处说。
干预型家庭是另一种常见的不良亲子关系,占30% ~ 40%。家长出于一种保护的态度对待孩子,为了使孩子变得更好而细心照顾,尽量给予帮助和嘱咐。有的家长甚至对孩子的学习、健康、前途等过分担忧。
但是,由于过分保护,孩子的社会适应性差,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意识。由于习惯依赖父母,他们做事没有请帖,犹豫不决。心理承受能力差,遇到困难容易灰心沮丧,甚至焦虑不安。此外,这样的孩子到青春期容易出现对抗行为,对父母和老师的要求故意反着做,导致学习成绩下降。
8
对此,第一,在日常生活中要给予孩子信任,让孩子有时机为自己负责。可以让孩子适当吃点苦;第二,根据孩子的年龄和特点,家长要逐渐放手,不断调整亲子关系,制定适合孩子情况的发展目标;第三,不要把孩子当成自己的“私人财产”,要懂得尊重孩子,让孩子有做决定的时机。
3、期待型:胆小畏缩少自信
小楠从小就到妈妈在耳边说“你是妈妈的希望,一定要努力学习,考上名牌大学弥补妈妈的遗憾”、“妈妈一辈子的心愿就寄托在你身上”……现在,一到大考的时候,小楠就特别紧张,担忧自己考不好,甚至睡不着觉,眼前老是出现妈妈期待的眼神。
中国父母往往对孩子以支配的方式进行教育,称为期待亲子关系。这样的父母对孩子虽有爱,但常以严厉、顽固、强迫的态度或禁止、命令的方式来监督孩子;或者把自己的夙愿、希望投射在孩子身上,无视子女的能力与性格,希望

第三讲--家庭雕塑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23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薄荷牛奶
  • 文件大小240 KB
  • 时间2022-02-21
最近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