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页 共 18 页
《人生》读书心得篇2
再读《人生》时,已过而立之年。记得初读路遥的《人生》,刚刚读初中,彼时的年纪,只嬉笑或惋惜于高加林和刘巧珍的爱情故事,对于作者挖空心事隐蕴文中的描写和哲思,则无法参透。当十多年后,静心再次品读,有种入身三分的浸入之感,久久无法安静。
多年来,对于人生的探究是我和身边同龄的挚友们热议的话题,但始终无法有清晰的答案。我经常会想,我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生活?我的人生?我的价值路遥的《人生》,通过小说的故事发展,呈现每个人对自己人生的选择,而这些选择有出于惯性、本能、环境、也有欲望、幻想,在时间推移中,人物在不同境遇下通过行为表达自己的人生。
《人生》的创作背景是在改革开放初期,小说主子公高加林以农村学问青年身份出现,有激情、勤奋、才华、志向,在现实社会一次一次打击下依旧坚持努力去实现幻想,但另一方面,欲望、虚荣充斥着他冲突的内心,并最终被冲破。刘巧珍一位勤劳、朴实、和善的农村女性,她渴望学问、敢于追求、酷爱生命、忠于现实,她给人以正面形象,或许表达着作者心中对一些事物美妙寄予。黄亚平和克南虽都在城里长大,但成长环境的不同也使他们形成了不同的性格。文中最终,直至被去除老师资格的高加林在农田里对德顺说德顺爷爷,我一起先就想把最苦的都尝个遍,以后就什么苦活也不怕了。可谓一语中的,震撼人心!究其然,人最怕面对的是脆弱的自己,而最强大的则是内心的坚韧。高加林还是高加林,虽然故事结尾他回到了高家村,但我想全部人都清晰只要他幻想不灭,此段经验会必会成为他最珍贵的财宝。
其实,对于许多人来说,生活的志向就是为了志向的生活。记得自己当时因为一份不甘心,离开了家乡优越、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报考了中心机关。等到了大城市、挤进中心机关之后才发觉,现实中的荣耀远比想象中的要骨感,而困扰却远比想象中的要丰满许多。拥挤而孤独的都市,风光而重负的工作,喧闹而孤独的生活,人生的冲突在这里体现了极致,内心的纠结甚至懊悔总是如影随形。与我有相像经验的挚友曾作过描述:回想这几年的生活,我始终是在追求志向的生活。但是,我却忽视了一点,那就是对于每个人来说,志向的生活却是各不相同的。有肯定社会地位的工作,却意味着要没日没夜的加班加点;呆在大城市的某一个角落,却意味着过着一种平民的生活;在各地出差奔波,却意味着与家人聚少离多。与以前相比,我的外表已变得朴实,内心已变得粗糙。
说实话,什么叫劳碌的不行开交,这几年算是感同身受。有许多个晚上,我和同事们都是坐在电脑边,核实各类数据、整理各种工作状况报告。许多不了解我们单位的人,根本无法理解,甚至难以置信在中心机关怎么会这么辛苦。工作压力之大,神经之紧绷,都是我职业生涯的挑战。至于逛街、美容、泡吧、看电影、旅游,尽管都不是我很热衷的事情,但感觉已是特别遥远的事情了。有那么一段时间里,我曾深深地迷茫过,甚至怀疑过自己最初的选择。
前些时日,出差时与一位老县委书记偶然聊起关于人生和人生价值的话题,他的话语朴实却有力,让我印象至深:你们这代人不像我们这代人,受过许多苦,对我们而言,特殊珍惜现有的工作和条件,我们只想踏踏实实的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但你们代表着将来,有活力,有志向,敢于质疑和抗争,这些都是推动社会前进的动力,但你们也应正视自身存在的浮躁,摒弃浮躁,才能静心做事,将来的人生方向当然遥远,但只要明晰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心怀坚韧,
《人生》读书心得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