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doc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5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5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5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摘 要 当前牧兽医工作站水平的提升,对养羊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了保障作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羊脑包虫病的有效应对,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则需要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运用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予以处理。基于此,本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摘 要 当前牧兽医工作站水平的提升,对养羊业的更好发展带来了保障作用。实践中为了实现对羊脑包虫病的有效应对,降低其发生的概率,则需要了解该病的发病机理,运用切实有效的防治措施予以处理。基于此,本文将对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进行系统阐述,以便增加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 羊脑包虫病;发病机理;防治措施
  注重对羊脑包虫病发病机理与防治的深入探讨,有利于为羊群良好健康状况的保持提供保障,且能实现对羊脑包虫病的有效预防及治疗,避免其影响范围的扩大。因此,在对羊脑包虫病方面进行研究时,应关注其发病机理,找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并进行高效利用,确保羊脑包虫病防治工作开展有效性,满足养羊业的科学发展要求。
  1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
  羊脑包虫是一种囊泡,其体积如鸡蛋大小,光内为透明液体,发育程度不同,囊泡体积不同,囊泡直径在1-5cm之间,囊内头节呈粟粒、白色大结状。同时,囊壁内外层分别为生发层与角皮层,其中包含着较多的白色原头节。当携带虫卵的水源、草场被羊饮用或食用后,则会通过血液进入到羊的脑内,最终会随着时间的推移成为脑包虫,对羊的健康状况产生了較大的威胁,无形之中加大了羊养殖业的经营风险。
  羊脑包虫病在两岁以下的羊中发病率高,且病羊会表现出易受惊吓、异常兴奋等症状。随着脑包虫体积的增大,病羊会出现日均进食量减少、精神萎靡不振的症状,若治疗不及时,则会加大病羊死亡率。同时,对于寄生在在脑颞叶顶区的脑包虫,病羊会出现呆立不动、口鼻流涎、低头触地等症状;对于寄生在角根部位的虫体,会对病羊的侧视角产生较大的影响,严重时会导致失明现象的出现。
  急性脑包虫病在羔羊中的发病率高,且会持续1个月以上的感染时间;亚急性脑包虫病作用下的病羊,会表现出神经性症状,具有间断性性癫痫发作的特点,感染时间在2个月作用,且脑包虫数量相比急性脑包虫病较少,但对病羊的健康状况也存在着较大的威胁;相对而言,慢性脑包虫病的虫体数量更少,只有一个,会有2-3个月的感染时间,对病羊健康方面产生了潜在威胁,且会在平缓期度过后,出现症状反复现象。
  2 羊脑包虫病的防治措施
  在了解羊脑包虫病发病机理的基础上,为了增强其防治效果,降低羊群的健康风险,则需要重视有效的防治措施使用。具体包括以下方面:
   注重药物治疗
  结合羊脑包虫病的防治要求,注重药物治疗方法使用,有利于增加相应防治工作开展中的技术含量。具体表现为:(1)若采用口服治疗方式,则可利用吡喹酮进行治疗,其用量为80-100mg/kg,每天使用两次,直到病羊症状消失为止;(2)基于肌注方式的羊脑包虫病治疗,需要将喹酮药物磨成粉状,与经过消毒处理后的液体石蜡进行充分混合,比例为1:10,进而通过对再次研磨、加热方式的配合使用,连续用药6天左右,且用药量为40-50mg/kg,为羊脑包虫病的科学防治提供支持。
   重视手术治疗方法使用
  (1)颅骨钻孔包囊钻孔术。结合病羊的

羊脑包虫病的发病机理与防治体会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5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qvuv398013
  • 文件大小14 KB
  • 时间2022-0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