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持协调发展.doc坚持协调发展摘要:协调发展的理念是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针对我衡问题,在审议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中提出来的,是我国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协调发展理念,是促进发展中不平衡问题解决的方法寻求,是党中央对未来谋划全局的战略考量,具有重大理论意义和实践指导作用。关键词:协调发展、小康社会、供给侧坚持协调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之举身处"十二五"和"十三五"交替之际的历史机遇期,此时的中国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取得了世界瞩目的发展成绩,但同时也出现了一系列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为了破解当前发展中的瓶颈,党中央坚持问题导向,聚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提出协调发展理念。协调就是要坚持统筹兼顾、综合平衡,坚持协调发展就是要正确处理发展中的各种重大问题,综合利用各种手段补齐短板、缩小差距,努力推动各区域各领域全面发展。当前我国存在区域发展不协调、城乡发展不均衡等发展难题,这些难题成为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实现过程中的拦路虎,要想清除"路障"就必须进行全面深化改革,坚持协调发展,在建设发展过程中贯穿"全面"的总要求,体现"协调"的新特点。实现区域协同、城乡一体发展。我国幅员辽阔,地区之间气候等自然条件、资源禀赋以及历史遗留等差别造成了地区发展间的较大差距。国家之前推行的西部开发、东北振兴和中部崛起等战略,一定程度上减缓了地区间发展差距的形成。现今的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等战略的推出,加快了要素间的自由流动、基本公共服务均等的区域协调发展新格局。"城市像欧洲、农村像非洲"是我国现实存在的城乡发展差距,如何打破城乡现有格局,实现有质感的农村城镇化发展,就需要健全城乡一体化机制,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促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努力实现新型城镇化。坚持协调发展是统筹国际形势的有效手段改革开放是中国区域对外发展和开放的战略,从开放的区域位置和程度进行划分,可以分为三个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东部沿海城市对外开放的局部开放,此时的中国经济基础还很薄弱,只能选择具有相对区位优势的东部地区优先发展,东部沿海地区的开放为中国经济融入世界发展走出了良好的开端,但这也成为了之后东西部发展差距形成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阶段:从东部到中西部的全面开放,当东部实现了先富起来的目标,带动中西部走向开放、走向富裕就成了国内逐步协调发展的主要途径,中国也由此从局部开放进入了国内开放的阶段。但在此阶段,国内的开放仍然依赖于海洋,面向欧美国家开放,基于地缘等差异,国内的开放发展程度依然有差距。第三阶段,进入到面向国际的大开放,中国为适应区域战略大转型的需要提出"一带一路"战略,由此,我国由单一的海上开放转为同时向内陆地区开放,丝绸之路也将拓展中国与丝绸之路经济带国家之间的贸易往来,为中国的开放带来重大转变,进入形成辐射全国大协调的发展新阶段。经过对外开放的30多年发展,中国已然成为了世界排名第二的经济体,肩上承担的不再仅仅局限于衡的重任,更要负起统筹国际形势,努力促进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责任。很多国家在发展中忽视了经济与社会的协调而出现"中等收入陷阱"的病态,引发了一系列社会矛盾,作为前车之鉴,中国重视协调发展也正是为了规避经济与社会"一条腿长,一条腿短"的风险。坚持协调发展是我国经济发力供
坚持协调发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