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垦“资产荒”.doc开垦“资产荒”从“钱荒”到“资产荒”,反映出中国社会融资结构太过偏重间接融资的格局已经不能适应经济发展现状,以及财政政策没有及时对冲私人部门信用收缩。过惯了牌照保护和利差保护好日子的金融机构,必须调整经营策略。从举牌万科到举牌浦发银行,保险资金屡屡在二级市场高调出手的背后正是源于“资产荒”的挑战与考验。从2015年5月份开始,“资产为王”的说法已经在金融机构间出现。彼时,某家股份制银行资产管理部领导对《证券市场周刊》记者提到这一说法时,A股市场仍处在强劲上涨的阶段,从银行间接入市的资金络绎不绝。而该行虽然在股市早进早出并在疯牛末期大规模撤出了入市资金,但在如何配置其他资产时还是感到困惑。直至到三季度股市更难以提供稳定的回报,并且债市收益率也被蜂拥而至的买盘推至低位,这种困惑升级成为广泛的“资产荒”讨论。“资产荒”在给金融机构关上一扇门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值得一提的是,银行、保险、信托、P2P等在负债端具有较强的刚性特征的机构对“资产荒”的说法更多地提及,而其他从事一级市场权益类投资的金融机构高管似乎很少使用这一说法。甚至有不少PE、VC人士直呼当前的资本寒冬是投资的黄金时期。随着经济增速放缓和经营成本上升,做实业普遍面临投资回报率下降的问题,于是企业开始收缩经营,减少投资,进而导致债务融资需求下降。在间接融资依然是中国社会融资规模主体的情况下,银行信贷和各种类信贷融资需求增速放缓,对应于金融机构的资产端扩张也随之减速。截至2015年上半年,企业部门负债率还在上升,但下半年开始从量变到质变,实体企业部门去杠杆的拐点正在到来。与此同时,央行连续降准降息带来资产收益下降快于金融机构负债成本下降,利差也在收窄。在“杠杆+利差”的商业模式受到挑战的情况下,金融业很可能也将会走到去杠杆的边缘。当然,“资产荒”在给金融机构关上一扇门时也打开了一扇窗。在去杠杆和提高直接融资占比的过程中,金融机构将需要发挥更多的专业能力,以投资银行或者是专业化产业基金的身份连接投资者和实体企业。从“钱荒”到“资产荒”人们更多地是看到金融机构现在难觅资产,其实问题从2013年的“钱荒”起就已经埋下了伏笔。而且从负债端失控,到现在资产端收缩,内在逻辑都是资产负债匹配出现问题。当时企业部门已经背负了较高的债务负担,但由于地方政府融资平台和房地产企业强大的融资需求以及财务韧性,僵化的“两高一剩”工业企业也还处在政府隐形信用担保的笼罩之下,总体上企业部门还具有信用扩张的动力。借助“影子银行”,金融机构得以绕过监管向这些企业提供信用支持,代价是社会融资成本上升,货币政策传导效率下降。虽说期限错配也是金融的特征,但由于金融机构自身负债成本上升,为了维持利差而过于依赖同业市场的借短放长,加剧了期限错配。于是货币政策在2012年年底开始收紧,“钱荒”最终成为去杠杆的催化剂。管理层自此整顿同业业务,金融机构自己也开始主动增加备付金以预防流动性风险。另一方面,此前具有刚性融资需求的企业部门也出现了变化。进入2014年以后,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大幅降低,中央政府严厉规范地方融资平台,工业企业也脱离了政府的信用保护发生实质违约。最后,2014年反腐升级,一定程度上也约束了原本就不算积极的财政政策的落实。在政府部门信用扩张慢于私人部门信用收缩的情况下,%-3%左右的历史高位,月度
开垦“资产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