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仁怀非彼仁
2
3
⑦《宋会要辑稿·蕃夷五》:大观“三年六月八日,诏以泸州人王忠顺纳土所建曰纯州,县缺所建州曰滋州,倚(廓)【郭】县曰承流”。
1990年至1996年间出版的“赤载一致。
《清实录》记载移县治是雍正八年,厅志记载是雍正九年,并不矛盾,前者是中央的议准,后者是实际行动。
乾隆四十一年(1776)改“仁怀厅”为直隶厅,实际上当年清廷已经同意(4月13日皇帝批示要吏部提出办理意见,后吏部复奏“应如贵州巡抚所请”,5月21日皇帝批示“依议”),但走完程序已经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六月才启用关防(公章)。所以有的资料记载改直隶厅是乾隆四十三年(1778)。
按照《清实录》的记载,移县治与“拨三里”有八年的时间差,这八年,虽然有遵义府粮捕通判驻旧城(今赤水市政府所在地)就近管辖,但朝廷既已批准移县治,其地域就隶属于以生界(今仁怀县地)为县治的仁怀县。但“新县”的工作既是在驻旧治的遵义府副长官通判的指导下,且也是互相配合的。乾隆三年(1738)拨三里地方归驻留元坝的遵义府通判管辖后,应该算是“仁怀厅”与以生界为县治的仁怀县正式“分疆”。
《增修仁怀厅志·建置》说:“九年移县治于生芥之亭子坝,以遵义府通判分驻留元坝为厅”。
7
这里的“为厅”即是说雍正九年已经是厅了。但是这种厅只能是后来所说的散厅,即县级厅,否则就不会有乾隆四十一年(1776)的改直隶同知(升格为直隶厅)。
从仁怀厅与仁怀县“分疆”到乾隆四十一年改直隶厅,其间相距三十八年。
万历二十九年(1601)平播后设立的仁怀县,地域辽阔,大约相当于今赤水、习水、仁怀三县、市。相对于北宋大观三年(1109)建置的“小仁怀县”,本文笔者把它称为大仁怀县。
乾隆三年“分疆”后,仁怀厅的三个里有多大呢,《增修仁怀厅志·建置》下有一篇《仁怀三里疆域记》,其中所说的首里(又称仁怀里)及河西里自不必说,惟土城里(又称土里),一则因为其地域相对很广大,二则有很大一部分不在今天赤水市的范围而在习水县范围,所以特别提出来说一说。
《仁怀三里疆域记》说:“土城里,东皇场、图书坝等处第一甲,猿猴镇、葫市场等处第二甲,土城等处第三甲,唐朝坝等处第四甲”。
根据以上记载,土城里的东缘抵达图书坝(今习水县政府所在地以东大约七公里)
《仁怀直隶厅志· 幅员》说“南至板桥河交仁怀县二郎里界三百六十里”,“水路西南至岔角滩交仁怀县界三百八十里”。
这里说的二郎,结合“三百六十里”来看,应是今习水县桑木镇东南接近今仁怀县边界的二郎。岔角滩在今习水县的习酒镇(集镇)。二郎里的边界靠今赤水方向抵达何处虽没有详细记载,但以岔角滩与图书坝的位置
9
来判断,应大约在今习水县的下马田及朝房一带。
如此观之,当时的土城里,除了在今赤水市范围里的一部分外,还占据了今习水县地域的几乎一半(或者说一小半)。
这就可以知道,仁怀厅的三个里,与“新仁怀县”(厅志中也有“新县”的称谓)的七个里,其幅员面积几乎持平,即便有所差别也不是很大。所谓“十之三”的说法,是说十个里,分了三个里,是以里数言之,并非指实有地域面积。
今赤水市、仁怀市面积分别为1801平方公里、1788平方公里。
行文至此,关于作为行政建制的仁怀之变迁,大概已基本交待清楚。
其基本情况就是:
大观三年(1109)建仁怀县(“小仁怀县”),治所在今复兴场,地域不含有今天的仁怀市地域。
明万历二十九年“复建”仁怀县(“大仁怀县”),地域大约相当于今仁、习、赤三县、市。
雍正八年(又作九年),“大仁怀县”的治所从今赤水市的留元坝迁往今仁怀市的生界。移遵义府的副长官粮捕通判驻留元坝旧治就近管辖,称厅(甚至有称遵义分府的)。
乾隆三年,拨以生界为县治的仁怀县仁怀、河西、土城三个里归驻留元坝的遵义府通判管辖。
乾隆四十一年(1776)至四十三年,改仁怀厅为直隶厅。
光绪三十四年(1908)改仁怀直隶厅为赤水厅,隶遵义府。
9
民国三年(1914)一月,改赤水厅为赤水县。
民国四年(1915)设习水县,“新仁怀县'部分地域划归习水县。
民国五年,赤水县属东皇殿、图书坝等地划归习水县。
“新仁怀县”区划虽有变动,但县名至今未变。
作为行政建置的仁怀一词,我们平时口头提及,本应分清是指的哪一个仁怀(关键问题在时间段)。口头说的即便不准确,问题相对不大,但如果写成书面的内容没有抖清楚,就有较大的危害了,就会出现张冠李戴、
此仁怀非彼仁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