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跋-胡震亨-阅读答案试题.docx


文档分类:医学/心理学 | 页数:约10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10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10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再现了京师当年的盛况,并赞扬孟元老特别擅长记录地理风俗人情,但他对孟元老略过艮岳这一当时的代表性建筑不提表示不理解。
。〔9分〕










〔1〕仆恐浸久,论其风俗者,失于事实,诚为惋惜。〔3分〕
〔2〕仆今追念,回首怅然,岂非华胥之梦觉哉?〔3分〕
〔3〕此录语言鄙俚,不以文饰者,盖欲上下通晓尔。〔3分〕
〔目:命名〕
〔①陈述自己成长在京师,并未涉及到表现“京师之盛”;③讲自己离开京师,避难南方;⑥是胡震亨对《梦华录》的评价。〕
〔有两处错误:①“缘由只是为了订正后生们对往事的不以为然”的说法不正确,这只是他创作的干脆缘由,而根本缘由应是他对往昔生活的无限眷恋;②“能让后世的读者了解到当时的盛况”的说法不精确,原文“庶几开卷得睹当时之盛”中“庶几”表示“可能”或“盼望”。〕
12.〔1〕我担忧时间漫长之后,再谈起那时的风俗和景观,更会失去历史的真实,那就确实太惋惜了。〔“恐”“诚”各1分,句意1分〕
〔2〕我如今追思往事,回忆起来怅然伤怀,这莫非不是和华胥之梦刚刚醒来的情形一样吗?〔“追念”“岂非”“觉”各1分〕
〔3〕这本《梦华录》语言通俗浅显,没有刻意进展雕琢修饰,其缘由也许是想使文人学士和平凡百姓都能看懂而已。〔“鄙俚”“盖”各1分,句意1分〕
《东京梦华录》序
〔宋〕孟元老
我小时候跟着在外地做官的父亲周游于南北各地,于徽宗崇宁二年〔1103年〕来到了京都,住在城西的金梁桥西边夹道的南侧。我渐渐长大,正赶上生活在天子脚下。太平盛世很长时间了,京城里人口密集,物业繁华。垂着童发的小孩儿,只知道玩耍;两鬓花白的老人,没有经验过斗争。节日一个接着一个,我得以欣赏到各种好景。华灯齐放的良宵,月光皎洁的夜晚,瑞雪飘飞之际,百花盛开之时,或者是七夕的乞巧,或者是重九的登高,或者是金明池的禁军操练,或者是琼林苑的皇上游幸,放眼所见,到处是青楼画阁,绣户珠帘。雕饰华美的轿车争相停靠在大街旁,珍贵矫捷的宝马尽情奔驰在御街上,镶金叠翠耀人眼目,罗袖绮裳飘送芳香。新歌的旋律与美人的笑语,回荡在柳阴道上与花街巷口;箫管之音与琴弦之调,弹奏于茶坊雅聚与酒楼盛宴。全国各州郡之人都往京都聚集,世界各国的使者都和宋朝往来。调集了四海的珍品奇货,都到京城的集市上进展贸易;荟萃齐九州的美味佳肴,都在京城的宴席上供人享受。花光铺满道路,不阻挡任何百姓乘兴春游;音乐震荡长空,又见有几家豪门正开夜宴。特殊精湛的技艺表演使人耳目一新,奢侈享受的生活使人精神放松。能够观瞻到皇上天颜的时机,是在元宵节观灯、金明池观射、郊坛祭天的时候。而且还能够屡次看到公主出嫁

[东京梦华录]《东京梦华录》序-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跋-胡震亨-阅读答案试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10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圭圭
  • 文件大小35 KB
  • 时间2022-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