尿路感染
编辑ppt
尿路感染是临床较常见细菌性感染性疾病之一,全球每年的发病率在15千万左右,在感染性疾病中仅次于呼吸道感染而趋居第二。也是经常困扰女性患者的一个严重的问题,如不认真对待,也可造成不良预后。
编辑ppt
红细胞不等, 蛋白阴性~+甚至3+。但在某些泌尿系疾病如间质性肾炎、急性肾小球肾炎、肿瘤、结核等情况下也可出现白细胞尿,另外妇科炎症时尿中也可查到有白细胞,但不能诊断尿感。
编辑ppt
(二)尿细菌学检查:这是诊断尿感的关键手段。尿标本的收集要求较高,可以用清洁中段尿或膀胱穿刺尿进行细菌培养。但后者临床可行性较低。如果中段尿培养菌落数均≥105/ml,且为同一菌种,为有意义细菌尿,可确诊为尿感,可靠性达96% 。菌落数在104-105/ml, 则结果可疑;菌落数≤104/ml则可能是污染。另外不离心新鲜中段尿涂片镜检检10个视野,平均≥1个细菌为阳性;尿沉渣涂片镜检平均每视野≥20个细菌为有意义细菌尿。
编辑ppt
但上述检测方法临床中易出现假阳性和假阴性,还需要进行区分。出现假阳性多可能与中段尿标本收集不合标准,粪便、白带的污染;尿标本室温放置超过1小时接种;接种和检验技术上的错误有关 。而假阴性多因为患者近1周有应用抗生素的病史,尿液在膀胱停留时间不足6小时,或过多饮水造成细菌稀释,或有些尿感排菌为间歇性,另外还要考虑L型细菌存在的可能。什么是L型细菌?L型细菌由Lister发现并命名,指致病菌在抗菌药、抗体、补体、溶菌酶存在下,胞膜破裂,仅存原浆,但仍保持生命力,环境好转后可恢复原形而致病,须特殊培养基培养)。
编辑ppt
(三)其他实验室检查:
急性肾盂肾炎时患者血白细胞、中性粒可升高,血沉增快,偶有尿浓缩功能障碍,治疗后可恢复。而膀胱炎一般无此改变。
另外对男性尿感、女性再发性尿感或急性尿感抗菌7-10天无效者还可进行X线检查,包括:腹部X线平片、静脉肾盂造影、逆行肾盂造影等 以排除有无梗阻和结石。
编辑ppt
诊断和鉴别诊断
①正规清洁中段尿(要求尿液在膀胱停留4-6小时以上)细菌定量培养,菌落数≥105/ml。
②清洁离心中段尿沉渣白细胞>10个/HP,或有尿感症状。
具备上述①②者可确诊尿感,如无②,再做细菌计数,仍≥105/ml,且两次细菌相同可确诊。
③膀胱穿刺尿培养,细菌阳性(不论菌数多少),可确诊。
④菌落数经复查均在104 - 105 /ml者,需结合临床表现或做膀胱穿刺尿培养确诊。
编辑ppt
上下尿路感染鉴别标准是:
①尿抗体包裹细菌阳性者多为肾盂肾炎,阴性多为膀胱炎。(肾盂肾炎为肾实质感染,机体可产生抗体将病菌包裹)
②膀胱灭菌后尿标本细菌培养阳性者为肾盂肾炎,阴性为膀胱炎。
③参考临床症状有发热(>38℃)、腰痛、肾区叩痛或尿中白细胞管型者多为肾盂肾炎。
④治疗后症状消失,但又复发者;单剂抗菌药治疗无效或复发者多为肾盂肾炎。
⑤治疗后仍留有肾功能损害表现,能排除其他疾病所致,或X光肾盂造影有异常为肾盂肾炎。
编辑ppt
鉴别诊断:
1、尿道综合征:
指的是仅有膀胱刺激症,而无脓尿和细菌尿的患者。多见于中年妇女,抗菌素治疗无效。可能病因有尿道局部损伤、刺激、过敏,尿道动力学功能异常逼尿肌与括约肌共济失调,下尿路非感染性疾病,焦虑性神经官能征等。治疗上一般给予安定或中药治疗。
2、肾结核:
临床可有膀胱刺激征,晨尿结核杆菌培养阳性,尿沉渣查到抗酸杆菌;静脉肾盂造影发现肾结核X线征;另外有肾外结核灶;抗结核治疗有效。
3、慢性肾盂肾炎:
尿路感染病史在1年以上, 经抗菌治疗效果不佳, 或经治疗症状消失后,仍有肾小管功能减退, 能排除其他原因所致者,X线造影证实有肾盂变形,肾影不规则甚至缩小者为慢性肾盂肾炎。
编辑ppt
治疗
尿路感染的治疗包括一般治疗和抗感染用药。一般治疗指要卧床休息,多饮水,小苏打碱化尿液,减轻膀胱刺激症状,增强抗菌素疗效。在硷性尿中作用强的药物有磺胺类、氨基糖甙类、红霉素、头孢类等抗菌素。而青霉素、金霉素、土霉素、四环素、呋喃妥因在酸性尿中作用强,所以应用后几种抗生素时不用小苏打。
编辑ppt
抗菌素一般按照以下原则选药:
①选用对致病菌敏感的药物 ②抗菌药在尿和肾内的浓度要高
③选用对肾损害小、副作用也小的抗菌素
④联合用药的指征:单一用药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耐药菌株出现
⑤确定疗程
编辑ppt
临床上治疗尿感常用的抗菌药物有磺胺类(复方新诺明等)、β内酰胺类(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氨基甙类(庆大霉素、丁胺卡那等)、喹诺酮类(吡哌酸、氟嗪酸、环丙沙星等)。急性膀胱炎:主张单剂抗菌治疗和3天抗菌疗法,
尿路感染新版本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