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d...
...wd...
...w胃排空速度和肠蠕动、首关效应、给药途径〔口服给药是最常用、最平安的〕。
16、首关效应:又称首过消除,是指某些药物首次通过肠壁或肝脏时被其中的酶所代谢,使体循环要量减少的现象。药物在肠道吸收后,通过肝门静脉进入肝脏,局部药物在通过肠黏膜及肝脏时被灭活代谢,使进入体循环的药量减少,药效也随之下降的现象。
17、影响药物分布的因素:
⑴血浆蛋白结合率:血中与蛋白结合的药物占总药量的百分数。药物吸收入血后都可以不同程度的与血浆结合蛋白结合,弱酸性药物主要与血浆白蛋白结合,如碱性药物与α1酸性糖蛋白结合。结合型药物无药理活性、游离型有。药物与血浆白蛋白结合的过程是可逆的。暂时失活、可逆性、动态平衡、临时储库特异性低、竞争结合、置换现象,血浆蛋白过少或变质→蛋白结合率↓,易中毒
⑵细胞屏障〔血脑、血眼、胎盘〕:血脑屏障作用强,胎盘屏障作用弱。
⑶器官血流量与膜的通透性〔再分布:药物先分布于血流量大的组织器官,随后向其他组织器官转移的这种现象〕
⑷体液的pH和药物的解离度
⑸与组织蛋白的亲和力
18、生物转化:
Ⅰ相:氧化(oxidation)、复原(reduction)、水解(hydrolysis)→极性增加,大多数药物失活。主要酶:肝药酶(cytochrome P450, CYP)→选择性低、活性有限;变异性较大,个体差异大;易受药物诱导或抑制。
Ⅱ相:结合(conjugation)→极性进一步增加。主要酶:葡萄糖醛酸转移酶
19、肝脏微粒体细胞色素P450酶系统,又称肝药酶。
⑴酶的诱导剂:某些化学药物能提高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提高生物转化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诱导。如:苯巴比妥、其他巴比妥类、苯妥英钠、卡马西平、利福平、水合氯醛。
⑵酶的抑制剂:某些化学药物能抑制肝微粒体药物代谢酶的活性,从而减慢生物转化的速率,此现象称酶的抑制。如:别嘌醇、氯霉素、异烟肼、西咪替丁、磺胺苯吡唑。
酶诱导剂可使合用药物的效应减弱,而酶抑制剂可使合用药物效应增强
20、药物的排泄途径:肾排泄〔肾脏是最主要的排泄器官〕、胆汁排泄、肠道排泄、唾液、乳汁、汗液、泪液。
21、药动学房室模型:⑴开放性一室模型
⑵开放性二室模型
...wd...
...wd...
...wd...
22、主要药动学参数及临床意义:
〔1〕半衰期t1/2:血浆中药物浓度下降一半所需的时间。按一级速率消除的药物t1/2为一恒定值。它有助于设计最正确给药间隔,预计停药后药物从体内消除时间以及预计连续给药后到达稳态血药浓度的时间。
〔2〕表观分布容积Vd:是指体内药物总量按血浆药物浓度推算时所需的体液总容积。假设体内药物均匀分布时,由血药浓度推算得到的药物分布体液容积,单位为L或L/kg
Vd=A(体内总药量)/C(血药浓度)
Vd意义:可以推断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程度和组织中的摄取程度。
用来估算血容量及体液量:5L→分布于血液,10-20L→细胞外液,40L→全身体液,
>40L→某一器官内浓集
②反映药物分布的广泛性或与组织结合的程度
③根据药物的分布容积调整剂量
〔3〕血药浓度-时间曲线下面积AUC:药物从零时间至所有原形药物全部消除这一段时间的药-时曲线下总面积,是计算生物利用度的根底数值,AUC与吸收后体循环的药量成正比,反映进入体循环药物的相对量、反映药物进入血循环的总量。
〔4〕生物利用度〔F〕:药物吸收进入血液循环的程度和速度。
影响F的因素:①吸收前的药物降解 ②吸收后的首过消除
F绝对 = AUC〔po〕/ AUC〔iv〕×100%
F相对 = AUC〔试验〕/ AUC〔参比〕×100%
〔5〕总去除率CL:又称血浆去除率,是指体内诸消除器官在单位时间内去除药物的血浆容积。单位时间内有多少毫升血中所含的药物被去除,是正确估算药物从体内消除速度的唯一参数。假设生物利用度完全:给药速率 = CL×Css
〔6〕稳态血药浓度Css〔坪值〕与平均稳态血药浓度:属于一级动力学消除的药物,在恒量恒速重复屡次给药4-5个t1/2后,给药量与消除量到达动态平衡,体内药物的总量不再增加而
临床药理学重点总结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