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教育学
选择题
〔 C 〕
A.世界职业教育的发展趋势 B.人才结构理论
C.职业教育自身发展的要求 D.社会人才需求和国为和职业活动的调节器
职业道德
〔5个特点〕
职业性、社会性、实践性、大众性、终身性。
(一)确定专业培养的目标与培养规格。
(二)进行专业课程设置
(三)配置图书资料和实验实习设备
(四)明确修业年限
〔5种方法〕
(一)榜样示范法
(二)心里辅导法
(三)职业指导法
职业指导既是德育的主要内容,也是德育的一种有效方法。
(四)行为训练法
(五)自我修养法
四、论述题
。〔依据学生答案可酌情给分〕〔8个化〕
一,课程导向能力化
二,课程目标多元化
三,课程范围广域化
四,课程实施实践化
五,课程结构模块化
六,课程管理弹性化
七,课程评价标准化
八,课程与信息技术整合化
〔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从以上三点分别进行论述,每一点总分值5分,根据大体内容可酌情给分〕
1.教学对象的复杂性
职业学校教学对象的复杂性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教学对象年龄、阅历层次的复杂性。职业学校有青年学生,也有青年从业者,还有工作多年的成年人;二是教学对象学习、心理状况的复杂性。进入职业学校的学生,他们的学习基础、学习目的、学习动机以及对所学专业〔工种〕的认识、情感等有着较大的差异,自然就存在着各种各样影响学习的消极因素,增加了教学的复杂程度。
2.教学活动的实践性
实践性是职业教育区别于普通教育的主要特征之一。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决定了其教学活动各个环节的展开都以有利于形成学生的实际职业能力为标准。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是引领学生从学习阶段转向社会实践阶段的过渡,是帮助学生将高度抽象的专业理论知识应用于具体实践活动、服务于社会的过程。因此,在职业学校的教学过程中,实习、实践的环节与要素,始终占有一定的比例。这就使得职业学校的教学活动,无论是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选择,还是教学手段的选用,都呈现出鲜明的实践性特征。
3.教学内容的实用性
以培养技术型、技能型人才为目标的职业教育,旨在培养学生获得一种能满足某一职业或工作需要的职业能力,而不是追求理论水平,也不是学历文凭。因此,其教学内容应该以程序性知识为主、陈述性知识为辅。程序性知识涉及经验和策略方面的知识,主要答复“怎样做”和“怎样做更好”的问题。该类知识也称为过程性知识或操作性知识。陈述性知识涉及事实、概念、规律、原理方面的知识,主要用于说明事物“是什么”、“怎么样”和“为什么”等问题。也就是说,职业教育教学内容以未来工作岗位中实际应用的经验和策略的习得为主,以适度、够用的概念和原理的理解为辅。这就要求职业教育教学在内容的选择上,既要考虑到使学生掌握一定文化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还要注重教学内容的实用性和应用性,以培养学生的实践技能。
“双师型”教师含义的理解。
围绕“双师型”的内涵进行答题,答出我国学者对此提出的三种观点〔“双证书说”、“双资格说”、“双层次说”〕并加以阐述便可得总分值。
关于“双师型”教师定义,许多学者众说纷纭,但概括起来主要有如下三种观点:一是“双职称型”,即教师在获得教师系列职称外还需要取得另一工程或技术职称;二是“双证书论”,认为具有工程师、技师等技术职务的人员,取得教师资格并从事职业教育教学工作的人员即为“双师型”教师;三是“双素质型”或 “双能力论”,即教师既要具备理论教学的素质,也应具备实践教学的素质。或只要能胜任理论教学,又能指导学生实践的教师,就可认为是“双师型”教师。
第一和第二种观点,对“双师型”教师的定义比较直观、简洁,一目了然,容易评价、判定、操作。但这种理解,只是停留在字面解释上,简单地认为“双师型”教师就是“双证”教师或“双职称”教师,即“教师+中级以上技术职务(或职业资格)”,如“教师 +技师(会计师、律师、工程师等)”。 假设依此指导实践,将会给职业院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带来一些不利影响。一是一些职业院校将“双证”持有者首肯为“双师”。其实,有些教师持有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与其所讲授的专业根本不对口,如持有会计师证书的教师,讲的是市场营销课。二是有些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完全是通过书本学习,再通过理论考试获取的,缺乏实践性。如注册会计师、律师的证书就不一定代表持有者的实践经验和能力,甚至有些技师、工程师也只是通过理论考试来获得。三是由于职业院校重视教师的“双证”,导致一些老师不择手段地获取另一不中用的技术职务(职业资格)证书,
职业教育学职业教育心理学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