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无论过去和此时此刻,这在一些官员身上仅仅是“说说而已”。虽然时代不同了,“为官一任,危害一方”终归是极个别,但“造福谁?”“留何名?”却让不少为官者难以“选择”。于成龙作出了答复,也是一面镜子。一个封建时代的官吏,抛妻别子,到远隔万里的荒芜之地去做县令,不贪富贵,不畏权势,不怕杀头,爱民如家人父子,为了解除百姓疾苦,自己甘愿吃苦受罪,官至两江总督,仍布衣素食,江南人民称他为“于青菜”,卒后居室中仅“故衣破靴,外无长物”。真可谓是一生清贫,两袖清风,“天下第一廉吏”之称,就是放在此时此刻也当之无愧。我们的各级领导干部,当以于成龙为镜,作一番深刻的反思,封建官吏尚且能时时到处关念百姓利益,我们又何以做不到一心一意为人民效劳呢?我想,于成龙“作品”一而再,再而三地“问世”,其现实意义正在于此。
世界上有一种珍贵的东西,它看不见、摸不着,却能影响一个执政党的前途和命运。赢得了它,执政党就有了优势和资本;失去了它,执政党就面临危急的境地。这就是民心。古人云,“天下大势,常系民心。”老百姓何以喜爱于成龙这一廉吏形象,根本缘由在于此。于成龙逝世后,南京“士民男女无少长,皆巷哭罢市。持香楮至者日数万人。下至莱庸负贩,色目、番僧也伏地哭”,可见中下层人民对他的死是非常哀思的。人们常说,“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一个为官者,是秉公用权、廉洁从政,还是贪赃枉法、滥用职权;是生活正派、情趣安康,还是纸醉金迷、低级趣味……以什么样的姿态和面貌出此时此刻群众面前,关系政权的声誉和形象,关系民心的凝合和背离。这不能不说是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给人们重要的“观后感”。
戏剧电影《廉吏于成龙》并不仅仅是给干部观看的。观念激荡,需常洗心灵之垢;物欲诱惑,应常敲警世之钟。在利益诉求多元、价值观念多样的今日,反腐倡廉不仅须要有制度的保障,同时离不开廉政文化的支撑。这就是营造一个清正廉洁、勤政为民的时代气氛,在全社会倡议勤廉、和谐的价值观。社会群众是反腐败的力气之源,也是廉政文化建立的主体。近年来,借助影视等文化艺术平台,激浊扬清,不仅壮大着反腐力气,其更重要的意义还在于,使廉洁文化植根于更多公民心中。人的社会角色是多重的,也是不断转化的。但假如每个人在自己的位置上坚持廉洁,我们的反腐倡廉就会有丰沃的土壤。在全社会形成“以廉为荣、以贪为耻”的社会风气。这不能不说是电影《廉吏于成龙》所具有的公众“可观性”。感谢编剧、导演和演员,把于成龙的形象搬上了影屏,把一个活生生的于成龙呈现给了广阔观众。面对转型期社会生活多样活泼的新态势,我国文艺事业既迎来了新机遇,也遭受了新挑战。一切有志向有理想的文艺工作者,都应肩负时代使命,以独特的审美方式去诉诸感情、进展创新,靠先进的思想、崇高的志向、坚决的信念、高尚的情操引领人民精神生活向更高境界迈进。《廉吏于成龙》凝合了弘扬正气的精魂、蕴含着崇廉倡廉的心声,带给人思想沐浴和心灵洗礼。我们期盼这部戏剧影片发挥更大的教育作用。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3〕
历史电视连续剧《一代廉吏于成龙》给人们留下了很多意味深长的思索。于成龙廉洁勤政的高尚品德、浩然正气的人格力气和爱民如子的人格魅力,深深地震撼了观众的心。人们赞誉该剧虽言历史,却关现实。历史在塑造一个优秀灵魂的同时,也在启迪今日的党员干部能像于成龙那样廉洁勤政、一心为民、一生为民。“你为的是天下,想的是社稷,苦了自己;你穿的是旧衣,吃的是粗米,从不在意;你爱的是百姓,恨的是贪吏,一身正气;你流的是热泪,熬的是心血,勤政不息。”回想着《长歌行》中那坚决而又悲怆的旋律,于成龙的形象在人们的脑海间总是挥之不去。
第
《一代廉吏于成龙》观后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