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doc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摘要]“四个全面”是以的党中央治国理政的崭新科学理念,不仅代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新成果,而且与党中央一贯坚持的“三个自信”有着异表同构的逻辑关联:(1)“四个全面”充分展现了新一届领导集体的理论自信。它从当下的中国现实出发,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旗帜,在新的时代条件下着力于实现科学社会主义的理论目标与中国社会发展的现实实践的辩证统一。(2)“四个全面”也是对“道路自信”的新注解。它不仅深层次地揭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本质,而且高屋建瓴地描绘了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一中国梦的路线图,彰显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优越性,并赋予中国道路以新的科学内涵。(3)“四个全面”还更加深刻和具体地向世人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自信。它从整体上和总体上重构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制度架构,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五位一体”的小康社会的全面建成引路领航。[关键词]三个自信;四个全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治国理政[中 图分类号]B17[文 献标识码]A[DOI].1009-,“协调推进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是当前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必须解决好的主要矛盾”[1]。这“四个全面”针对的都是一些涉及面广、耦合性强、影响力大的深层次矛盾与问题。我们党只有树立大局思维、辩证思维和战略意识,才能提高驾驭复杂局面、处理复杂问题的本领,使“四个全面”得到系统性、整体性和协同性的解决。因此,“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建设认识的最新进展,也是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辩证统一关系的新认识;它既是我们党治国理政的重大战略布局,也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个中的党中央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规律的新认识,实现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一次历史性飞跃。[2]“四个全面”战略构想是以的党中央在科学总结我国建设社会主义实践基础上,不断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开拓进取的集中表现,也是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造性与连贯性相结合、不断深化认识和科学把握当代中国建设并发展社会主义规律的战略思维,是在努力推进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伟大道路、基本制度等各方面重大创新的结果,是在波澜壮阔的伟大实践中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并不断赋予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和时代特征的结果。本文拟从“三个自信”与“四个全面”的关系入手,从学理上阐明“四个全面”对新时期治国理政的重大现实意义。一、“四个全面”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自信的新认识众所周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忠实地继承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核心要义和基本原则,在各个方面都贯穿了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和方法,始终不渝地坚持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和内在要求。历史地看,深深扎根于中华民族之中的中国共产党,为了寻求救国救民的真理,经历千难万险终于找到了科学社会主义的真理,并且坚持不懈地努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把信奉和追求共产主义与勇敢地承担起带领中国人民创造幸福生活、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使命紧紧联结在一起。应当说,从建党伊始到现在近百年的光辉历程,马克思主义的思想精髓和理论实质,早已内在地蕴涵在我党的肌体和灵魂之中了。一般地,理论在一个国家的实现程度取决于它满足这个国家需要的程度,马克思主义在当代中国的发展,真实地说明了这一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就是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丰富与发展的过程,这一过程早已与中华民族的前途命运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年第6期朱荣英: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论“四个全面”是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总布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巩固与壮大深切需要马克思主义给予其信念力量和理论指导,而中国共产党正在带领全国各族人民进行的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真正继承和科学发展,它必将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进程中再造辉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是从马列主义本本上照抄照搬过来的“原教旨”的社会主义,而是从实践中探索出来的符合中国实际的中国式的社会主义,它是汲取国内外社会主义建设经验教训、探索社会主义发展新道路的历史抉择;它也不是从苏联模式中克隆出来的“苏式”社会主义,而是符合中国国情及其发展要求的中国化的社会主义,它是植根于中华民族传统、立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一最大实际的自觉选择;它更不是走封闭僵化老路或改旗易帜的女权社会主义、民主社会主义、生态社会主义或者其他所谓的社会主义,而是锐意改革、着力发展、坚持开放、以人为本、促进和谐的符合马克思主义之正统的社会主
从“三个自信”看“四个全面”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