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doc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摘要:纵观历史人物,李隆基是一位有能力的君主,走过历史的高潮,迎来的必定是历史的低谷,然而,在剧变的历史时代背景下,有一段爱情故事备受世人瞩目,从唐开始不断地在演变,人们对待李隆基与杨玉环的爱情故事题材褒贬不一。不仅有正史,许多野史也曾有过记载。但对于这场悲剧究竟应该由谁负责任,后世一直争论不休。很多文人也以此为题写下了很多诗歌和文章,阐述了自己对待这段爱情悲剧的看法。其中人们最熟悉的莫过于《长恨歌》、《梧桐雨》、《长生殿》这三部颇具代表性的作品,也从独特的视角看待了这段爱情悲剧。关键词:时代背景爱情悲剧政治人生中图分类号:I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3-9082(2015)06-0397-02在古代帝妃之间的感情一直是极为敏感的话题,因为这极有可能关乎江山社稷,然而说道带有这样政治色彩的爱情故事,我们不得不提到唐明皇与杨玉环,就是他们的特殊关系及不一样的身份,注定他们不会享有那种平淡的生活,从唐代一开始,他们的故事就成为热点题材之一,由白居易的《长恨歌》开启了历史的先河,此后一发不可收拾,成就最高的当属《梧桐雨》和《长生殿》。而三种作品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一种直接的继承关系。唐代诗人白居易这首长篇叙事诗《长恨歌》不仅仅对李杨的爱情悲剧给出了自己的观点,而且从文学的角度赋予了这个爱情悲剧新的定义,此诗也是白居易的代表作之一,是以诗人平民化的角度出发,避开了史书中所记载的两人不论淫乱之事,完全采用民间传说,比较主观的记叙了一段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努力追求故事本身的优美动人,有意掩盖唐明皇夺取儿媳的行为。诗中主要突出在马嵬事变后李隆基对杨玉环的深挚的思念,情词悱恻,哀感动人。由于《长恨歌》的创作时代是距安史之乱不久的中唐元和时期,这时的内忧外患、民不聊生等现世的艰辛和苦难,让人不得不产生了对不久前玄宗当权时期那种稳定社会生活的向往与追忆。因此白居易并没有把唐明皇与杨贵妃作为一个真实的帝妃恋的形象来描写,而只是对作者对这一个题材加以利用,来怀念以前那个太平安宁的年代,与当前社会对比让人对李隆基产生了怀念与敬仰。当然,他对唐玄宗后期因贪图享乐而引发的内乱也没有回避。比如诗中也运用了“汉皇重色思倾国”,“不重生男重生女”,“渔阳鼙鼓动地来,惊破霓裳羽衣曲”。等委婉而又讽刺的诗句。在诗的结尾有句千古传唱的名句“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其中就蕴含着对盛世王朝消失的惋惜,慨叹和讽喻之意。也通过这句来否定读者对圆满结局想象,以一段无法挽回传奇恋歌的逝去,婉转的表达了劝谏的主题。元代的白朴以杂剧的形式对李唐的爱情进行了戏剧的加工。《梧桐雨》之名取于《长恨歌》中的诗句“春风桃李花开日,秋雨梧桐叶落时”,所以在《梧桐雨》中时时可以看见《长恨歌》的影子,只是二者的思想倾向却有所不同。《梧桐雨》中加入了写实,在一开始就交待了杨玉环是寿王妃,以至后来引入杨玉环与安禄山私情秽事之说也就不足为奇。安禄山起兵时曾说:“单要抢贵妃一个,非专为锦绣江山。”然而白朴把李、杨两人的爱情故事放到“安史之乱”这个唐王朝由盛转衰的时期,从一种急剧变化的历史背景上来表现,这么写显然并不是为了赞扬两人的至真之爱,目的是为了表现人世沧桑之感。尤其是在杨玉环的辩词中,更能体现出白朴对汉族政权消逝的深深惋惜和爱而不能
从《长恨歌》到《梧桐雨》《长生殿》的李杨爱情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