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宿酒店化的利弊分析.doc民宿酒店化的利弊分析摘要:本文简要地分析了民宿的含义和民宿的核心资源,剖析了民宿酒店化的内涵,分析民宿酒店化的优势和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和隐患,提出在民宿酒店化的经营过程中,借用酒店的平台和管理模式,实现民宿精品化,将标准化服务引入民宿的管理中,规范民宿发展,但同时在保证服务质量的状态下追求服务的个性化,结合当地文化特色打造出充满人情味的精品民宿。关键词:民宿;民宿酒店化;优势;问题一、民宿酒店化的基本认识民宿源自于日本的Minshuku,在日本的发展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而我国的民宿萌芽于20世纪80年代的台湾省,21世纪初,台湾颁布《民宿管理办法》,将民宿定义为“利用自用住宅空闲房间,结合当地人文、自然景观、生态、环境资源及农林渔牧生产活动,以家庭业方式经营,提供旅客乡野生活之住宿处所”[1]。王显成(2009)认为民宿是民宿主将一部分的住宅出租给游客,部分民宿在提供住宿服务之外,还提供基本的餐饮和导览服务,为游客提供温馨体贴的家庭式服务[2]。尽管对于民宿概念的表述有所不同,但可以确定的是民宿最基本的概念应该立足于把自家空余的房间整修后能够为游客提供住宿服务,随着现在的沙发客、短租等特色住宿方式的流行,我们不应该再将民宿的概念局限于乡村,城市中的民宿业也是民宿中的一项重要的产业类型。民宿的发展有些是由于本土的文化氛围浓厚,然而更多的是依赖于旅游目的地的客源市场或当地景区。邹益民、董艳琳(2006)的研究指出游客选择民宿的动机有5个,分别是寻求特色体验、追寻人文环境、体验服务口碑、享受自然环境和追求实质效益[3]。陈春燕(2015)提出民宿吸引游客的4个要素,即文化主题性、服务温情性、主客互动性、体验参与性。民宿的核心资源就在于在这样的环境和服务中与主人的互动和深层次的体验,时刻向游客传递人文情怀。民宿不需要豪华的设施,只需要有干净整洁的房间和温馨的家庭式服务,客房的布置和装饰上,向客人展示着家庭的故事和主人对人生的态度。随着民宿业的蓬勃发展,很多的酒店品牌也开始注意到这一强劲的产业形态。尝试在民宿中引入专业化酒店管理品牌进行连锁化管理,将传统民宿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笔者认为民宿酒店化的概念是指将酒店管理模式融入到传统民宿,追求服务的标准化和经营的规模化,以达到最大的经济效益。区别于农家乐等传统的民宿或酒店,通过保留原有的乡土外部风貌、配套标准化内部设施的方式,将当地民居改造成标准化酒店,并以此为特色吸引游客入住。但民宿酒店化并不仅仅是简单的做精品酒店,牵涉到很多方面,因而就有很多的利弊问题。二、民宿酒店化的优势首旅酒店与山里寒舍共同出资1000万元成立首旅寒舍,成立“山里寒舍”和“山里逸居”品牌酒店,截至2015年2月中旬,已经开业项目有3家,分别为北京密云干峪沟项目、北京密云黄崖口项目、苏州吴江黎里项目,计划未来3年打造300个这样的项目结合当地特色做出差异化的产品。首旅这样的尝试是在民宿中引入专业化酒店管理品牌进行连锁化管理,将传统民宿和酒店经营管理模式有机结合在一起。游客想要住宿不需再费心在村子里选择农家乐,而是进村后直接找到该村乡村酒店的前台去订房间,或是之前就在网站上进行预定。民宿统一运营,降低成本和费用,发展精品民宿、开发高端产品,能够增加当地居民收入,提高经济效益。民宿在近些年的发展中,虽然因为它的独特的文化特性受到很多游
民宿酒店化的利弊分析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