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和治疗
.
定 义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ositional paroxysmal vertigo, BPPV)是与头部或身体姿势变动相关的短暂的眩晕发作,是一种常见的内耳自位保持30-60s,眼震消失后立即坐起再查眼震,观察30s。然后依同法检查另一侧。
.
Dix-Hallpike位置性试验
.
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HC-BPPV)
眩晕发作亦较短暂,平卧位突然向左右侧翻身或站立及步行中突然快速向两侧转头时出现眩晕,做头部的垂直运动如抬头或弯腰矢状面运动则不引起眩晕。
与后半规管性眼震相比,其潜伏期稍短,约2~3秒,持续时间略长,无明显疲劳性,严重时可伴恶心。
仰卧位转头试验阳性
.
仰卧位转头试验
患者端坐于检查台上,继之由检查者辅助其迅速平卧,随后将头先后向左侧或右侧旋转90°,观察眩晕及眼震的情况。典型的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在仰卧侧头试验时仅经历短暂几秒潜伏期,即迅速出现剧烈的旋转性眩晕和向地性眼震,持续时间30-60秒,屡次重复本试验均无疲劳性 。
.
上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SC-BPPV)
特点与PC-BPPV类似,可根据旋转型眼震中垂直成分的方向进行判定。
.
辅助检查
听力测试
位置诱发试验
眼震电图
经颅多普勒超声检查
影像学检查
.
位置诱发试验
Dix-Hallpike位置试验适于上半规管和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与鉴别。
该检查体位可使后半规管处于垂直体位,前半规管也处于相对垂直的位置,后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方向为指向受试耳、带上跳性(upbeating)垂直成分的旋转性眼震;上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眼震方向为垂直下跳性(downbeating)、略带旋转性并指向受试耳。二者管结石症眼震,持续时间<1min;嵴帽结石症持续时间>1min。
.
位置诱发试验—眼震观察
.
位置诱发试验
仰卧侧头位试验
适于水平半规管性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诊断。
向双侧均出现向下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管结石);向双侧均出现向上耳的水平眼震,但以向患侧为重(嵴帽结石)。水平半规管BPPV眼震的持续时间数秒~数分种不等。
.
诊断
垂直半规管(后半规管和上半规管)BPPV诊断依据:
①有因头位改变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常见体位是坐起或躺倒时;
②有潜伏期5~15s,眼震持续时间不超过30s,呈疲劳性;
③位置试验(Dix-Hallpike试验)阳性,后半规管BP-PV眼震快相向地性逆时针旋转,上半规管BPPV眼震快相离地性顺时针旋转,复原至坐位时出现反方向旋转型眼震。Dix-Hallpike试验时,头偏一侧眩晕和眼震明显,如果眼震为向地性,则为该侧后半规管病变;如果眼震为离地性,则为对侧上半规管病变。
.
诊断
水平半规管BPPV诊断依据:
①有因头位改变而诱发的短暂眩晕发作史,常伴恶心,重者呕吐,发病体位多为床上翻身或转头;
②仰卧侧头试验阳性。即患者坐于检查台上,在检查者帮助下迅速取平卧位,继之头向左或右侧转90°,立刻或经很短潜伏期后出现旋转性眩晕和水平性眼震(向患侧更明显),持续时间30~60s,无明显疲劳性。
.
鉴别诊断
美尼埃病
前庭神经元炎
迷路炎
药物中毒
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
颈性眩晕
锁骨下动脉盗血综合征
脑肿瘤性眩晕
.
治疗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耳石复位法
手术治疗
.
非手术治疗
一般治疗
①心理治疗:许多患者因反复发作眩晕易产生恐慌和焦虑情绪,治疗中应耐心解释本病可治好,预后良好,以消除患者的心理负担。
②避免采取诱发眩晕的体位。
③药物治疗:对于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的治疗,可药物治疗,但不应作为首选方法,酌情选用抗眩晕药物可以降低前庭神经的兴奋性,从而达到尽快减轻眩晕,缓解恶心、呕吐等自主神经症状。常用的药物有静脉内碳酸氢钠,钙离子拮抗剂如西比灵等,抗胆碱能药物脑益嗪等,抗组织胺药,多巴胺受体拮抗剂,苯二氮卓类药物等,类组胺作用药物敏使朗(甲磺酸倍他司汀),中药等。
.
非手术治疗
耳石复位法( canalith repositioning procedure,CRP)
Epley耳石复位法
.
Epley耳石复位法
.
Semont管石解脱法
.
Semont管石解脱法
.
Barbecue翻滚法
.
手术治疗
对保守治疗效果不理想,症状频繁发作,影响生活、工作者可以考虑手术治疗。后壶腹神经切断术或半规管阻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