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
7天改善睡眠:深睡眠
这是一本令人振奋的、提高睡眼质量的指导书,旨在帮助读者提高睡眠质量,改善身心疲惫的状态。毋庸置疑,睡眠对人的身体健康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专家指出,正在从事脑力劳动的人群中,大多数存在着睡眠质量问题,其中很多憔悴 2分:眼睑松弛,皱纹增加
第3节:一、什么是深睡眠(1)
一、什么是深睡眠 我们一生中大约三分之一的时间用于睡眠。这个时间比我们照看孩子、与朋友交往、甚至比我们工作的时间还要长。想想我们花了多少精力用在孩子、朋友和工作上,而又花了多少时间考虑改善睡眠。我们不把睡眠当回事--我们把它看作恢复活力的过程,这个过程会自然而然地"发生"。 我们出生时,睡眠不费吹灰之力:婴儿需要睡眠时,两眼一闭就进了梦乡。但成人后,人们教育我们要按社会习俗调整睡眠习惯。这种后期行为取代了我们自然入睡的能力。 然而,改善睡眠之前,我们需要理解睡眠。在这一章里,我们来探讨什么是睡眠,为什么需要睡眠及如何入睡。我们将从各个方面探讨睡眠--从动物(甚至植物)的睡眠周期到世界各地人们的睡眠方式。 睡眠简史 所有生物都需要睡眠。有些生物,如:人、昆虫、植物、微生物和许多动物,休息和活动的周期较短;而另一些生物,如:冬眠类动物,则采取较长时间的不活动方式。然而,尽管睡眠有许多共性,而且自古以来就是人们兴趣颇深的一个领域,睡眠研究却只是处于初始阶段。 古希腊人所说的许普诺斯是一位充满神秘色彩的睡眠之神。据说他居住在黑暗的洞穴里,是死神的兄弟,夜神的儿子。与黑暗的这种联系说明古希腊人对睡眠的误解,他们误以为睡眠是一种剥夺大脑意志的状态。很久以后,医生和哲学家试图更为科学地解释这种状态。其中一种较为持久的说法是由亚里士多德(公元前384~322)提出的。他认为食物在胃里分解时释放出各种热气,气体充满大脑形成睡眠。 十五六世纪以前,亚里士多德的气蒸之说和另一种充血之说十分盛行。直到十五六世纪,科学家发现这种说法在生理上是站不住脚的。睡眠领域的研究似乎没了头绪。十八世纪时充血之说再次盛行,人们认为血液冲上头部,对大脑构成压力,造成大脑暂时关闭。 随后又出现了一些未经事实检验的理论,终于在1929年德国精神病学家汉斯
2
·勃格发明了EEG--脑电图仪。勃格称,只要将电极置于受试的脑部,记录下他们大脑的电波活动,即可测量出不同状态下的大脑活动情况。 有了EEG(脑电图仪)后,50年代美国心理学家纳撒尼尔· 克雷特曼和他的学生尤金· 阿塞瑞斯基在睡眠领域的研究中取得了重大进展。通过观察婴儿的睡眠,他们注意到婴儿的眼球在合着的眼皮下面出现了若干次持续时间较短的频繁移动,而每次短时间的眼球移动都有与EEG仪显示的一定的大脑活动规律相符。由此揭开了REM(眼球快速移动)时的睡眠之谜。随之进行的实验及EEG仪所显示的数据表明还存在着另外四种特征明显的睡眠阶段(见22~23页)。最重要的是,科学家认识到睡眠中的大脑并不像过去几百年来人们所设想的那样,处于被动或不活跃的状态,相反,大脑选择睡眠作为健康的必要保证。
第4节:一、什么是深睡眠(2)
50年前,人们才第一次对睡眠有了正确的认识。 什么是睡眠 睡眠远不止是休息这么简单。我们都要睡眠,也都从各自的体验中了解到每个人睡眠的性质、深度、紧张程度和精力恢复程度迥然而异。不过,我们如何定义这样一种复杂的状态呢? 我们可以先从观察中得出睡眠的特点。在某人睡眠时仔细观察,也许他们正一动不动地躺着,周围既安静又舒适。他们的呼吸又轻又均匀,他们也可能不时地翻身。我们可能看得到他们的眼球在眼皮下移动,表明他们正在做梦。睡眠中的人很可能对周围发生的一切毫无反应--虽然我们同他们说话,他们可能给出一些语无伦次的回答。如果我们给他们一个足够强的刺激物,比如他们孩子的哭叫或闹钟的铃声,他们会马上醒过来,虽然他们可能还需要一小会儿工夫才能彻底清醒过来。 有了关于睡眠特点的这些认识后,我们来看一下科学家是如何定义睡眠的。他们的定义与我们的观察类似。比如,有的科学家将睡眠与清醒做了对比,认为他们是事物的两个对立面。如果说清醒是指我们完全自觉的时间--当我们可以自愿地做一些事,比如,吃、喝、思考和工作--那么,睡眠正好是对立面。正如我们所观察到的一样,处于睡眠状态时,我们的身体一般是不活跃的,除了个别无意识的动作,如抓痒。大脑的特殊机制抑制了感官传来的各种信息流,与此同时,大脑的其他信号系统处于放松状态,甚至使身体的许多主要肌肉处于瘫痪状态。虽然我们在睡眠中思维仍是活跃的--我们有思想并在睡梦中看到许多形象--但我们的大脑加工过程缺乏清醒时所具有的结构和逻辑。 定义睡眠的最后一个方法是将睡眠分成几个生理阶段。一般来说,我们晚上睡6~9小时,经历4~5个独立的周期,每
7天改善睡眠:深睡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