岱庙双龙池
岱庙双龙池简介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是古代帝王奉祀泰山神,举行祭祀大典的场所。始建于秦汉,拓建于唐宋,是泰山上下延续时间最长,规模最大,保存最完整的一处古建筑群。岱庙,1987年被列入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清单。198情,探询百姓疾苦,为老百姓办了很多实事、好事。他尤其关注泰城居民的饮水问题,当时泰城“民以城无蓄水为憾〞,“城内外无水,虽有井而咸苦不可食〞,当时居民多去城西汲水,摩肩击毂,抱甕挈瓶,极为不便,现今的泰城打水胡同就是当时百姓到城外取水的明证。曹知府咨询士绅百姓,博采众议,最后决定修建引水渠。他邀请岱庙道士张传彬相地理察水源,发动府县两级官吏捐款资助,委托绅士李三策等董理其事。当时正值盛夏,他跋履山川践行险阻,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为整个工程付出了极大辛劳。为方便蓄水,又便于百姓取水,他命人在位于泰城中心的遥参亭前开挖水池,命名为“双龙池〞。水渠修成后,水自王母池而下,环绕岱庙注入“双龙池〞。城内各处又依次开挖小蓄水池,水流穿行于通衢陋巷之间,清且涟而清且沦,有左右逢源之乐。水渠的修建极大地缓解了泰城居民饮水难的问题。
曹浚澄的?双龙池碑?(候补县傅锟代撰)详细记载了他修建水渠的经过,该碑称:“守兹土者莫不以水利为念,前太守增公(增瑞)、梅公(梅启熙)有志未逮,旋擢任去矣,士民感之,公务之暇,余与泰人共创此议,具有同心〞。民?亦记载:“水道轫(初始之意)议于前清光绪四年增太守芝田……曹太守继成之……是举(指泰城水道)始于增太守成于曹太守扩张于段(友兰)太守及毛(瀓)冯(汝骥)两大令〞。
田承军分析,在开渠过程中,作为泰安知县的曹钟彝肯定也参与了很多工作,但由以上资料看,知府曹浚澄确是整个工程的主持者。退一步讲,即使知县曹钟彝做了很多工作,从中国传统的政治规那么分析,只要有知府曹浚澄的参与,在水渠的最后冠名上,“曹公〞肯定还是曹浚澄。同时期在泰任职的知府、知县都姓曹,且均参与了修渠工程,二位大人的这些巧合之处竟最终导致了几十年后?重修泰安县志?编纂者的失误,百余年来使得“曹公〞一直名不副实、不得其所。囿于资料,我们对曹浚澄其人还不甚了解,?山东通志?载他是江苏如皋人,光绪七年任泰安知府。任职泰安期间,还曾主持修理泰山盘道。总的来看,曹浚澄是一位在泰安有所作为的知府。(记者 徐春燕)
遥参亭:老城墙前的“亭子门首〞
2022-06-14 21:52:00 来源: 齐鲁晚报
关键词:
[提要]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文/片 本报记者 刘慧娟
无论是老泰安人还是来旅游的外地人,行至岱庙附近第一眼看到的建筑物都是一个池子和池中央的两棵大树,随后便是一个古旧的亭子,上书三个红色大字“遥参亭〞,这便是老泰城的中心,泰安土语俗称“亭子门首〞。
◎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
10日,记者来到岱庙前的遥参亭附近,远远望见亭子前双龙池白色栏杆,明亮的阳光下双龙池内两棵古树愈发显得郁郁葱葱。
遥参亭后岱庙坊内的一名导游介绍,遥参亭是一组独立的建筑,但与岱庙在内涵上又是统一的。由于它的存在,把岱庙神秘而庄严的气氛衬托得更加浓厚。这种既独立又统一的建筑风格,不仅在五岳中独树一帜,在中国现存古建筑中也是不多见的。民间曾有
“参拜泰山神,先拜遥参门〞之说。古人凡有事于泰山,必先至此进行简单参拜,而后入庙祭神。游览岱庙时,也应首先从遥参亭开始。
亭前两侧铁狮对峙,旗杆高竖。坊前为双龙池,清光绪六年为引王母池水而建。池南为通天街,池西有唐槐一株,池北有1929年立?济南五三惨案纪念碑?。亭后是岱庙坊,又名玲珑坊。清康熙年间山东布政使施天裔重修岱庙时创立,并撰书楹联:“峻极于天,赞化体元生万物;帝出乎震,赫声濯灵镇东方。〞
◎老城中心的地标参照物
泰城附近有一些以里程命名的地名,如城西南之三里庄,城西之七里埠、二十里埠,城东之八里庄、二十里埠等。很显然,三里、七里、八里、二十里,是这些村庄与某一特殊地标之间的距离。这一地点到底是什么地方?问及上了年纪土生土长的泰城人,都会得到一个相同的答案———这个地方就是“亭子门首〞。
亭子即遥参亭,“亭子门首〞就是遥参亭附近。遥参亭位于泰城通天街的北首,坐落在岱庙正阳门外,为岱庙的前庭。唐代称“遥参门〞;宋代在门内筑亭,改称“草参亭〞;明代扩建,建殿围墙,成为二进式完整的庭院建筑。现存主要建筑有南山门、仪门、正殿、配殿、方亭、北山门。正殿内祀碧霞元君神
最新岱庙双龙池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