选择适宜的场合:无论在花前月下,泛舟中流的露天场合,还是在宅舍酒楼,只要使人感到幽雅、惬意,便是饮酒的最正确场合。
古人有山饮、水饮、郊饮、野饮之习,颇喜在巡游观光中饮酒。因此,他们饮酒的处所,往往不在大雅之堂,不在闹市之肆,而在山峦之巅、溪水之畔,或在郊野之中,翠微之内.,周穆王畅饮于昆仓瑶池,无为子独酌于莲花峰上,何点致醉于钟山之阿,桓温置酒于龙山之顶,客于舟中,李白长歌吟松风,杜牧与客把酒上翠微,等等。置身于这秀丽的山光水色之中,呼吸著别致空气,会使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饮兴自然倍增。襄阳的好风日、石鱼湖的大浪,使得唐代诗人王维和元结浮想联翩,发出了留醉与山翁、持长瓢坐巴丘,酌饮四座以散愁的欢声;江上的清风,山间的明月,更使宋代文人苏轼赤壁江中畅饮竟夕,写下了千古流芳的《赤壁赋》;李白也用路上齐桡乐,湖心泛月归。白鸥闭不去,争拂酒筵飞的诗句描述了在湖光山色、白鸥拂筵翻飞的令人沉醉的意境中饮酒的快乐。其情趣,的确是在高堂明烛下所难以领会到的。
聚饮:明末情初人张潮在为其友黄九个的《酒社刍言》所作的小H中,就提到了友人聚饮的好处:盖知己会聚,形骸礼法,一切都忘。惟有纵横往复,大可畅钗情怀。徐坷也认为:食时宜与家人或相契之友,同案而食,笑语温柔,随意谈话,吉者发舒其意旨,听者惬意其胸襟,心中喜悦,消化力自能增加,最合卫生之旨。试思人当谈论快适暗,饮食增加,有出于不自觉者。当气愤或愁苦时,有撰当前,孑食自鲍。其中之理,可以深长思焉。聚食、聚饮对一般人尚且有如此好处。对老年人来说就更为重要了。老人最忌孤独。我们现代的文化生活比拟丰富,老人们可以参与各种文体活动以到达消遣、养生的目的。古代就不同的,古人除了儿孙绕膝之外,大部喜爱与友人相聚饮酒以为乐。其实他们聚饮的目的也并不在于吃喝,而主要在于活动筋骨、惬意身心。
据史籍记裁,西汉宣帝时(公元前七十三)前四十九年一,太傅疏广、少傅疏受告老离职后,便不措金银,经常卖金买酒与故旧欢;唐代大诗人白居易自号香山居士,极喜以酒会友,在他七十岁那年,他还邀约了胡杲、吉畋、郑株、刘真、处真(原待御史)、张浑、锹兼暮、卢喜(原河南尹)八位老人,宴集于洛阳,聚会欢饮,一时成为美谈。后人参称其为九老会,并给九老固;北宋的补相李,退休后也仰学白居易,组织了新的九老会。太尉文彦博留守洛阳时,也召集洛阳城中年高望采者十三人为耆英会;南未的史浩,八十大意时,也曾置酒高会,与他八十四岁的姐姐和六、七十岁的弟弟们团聚一堂,极了一时之盛。这种老龄聚饮之风始终持续到清代。康熙三十三年(公元一六九四年)三月三日,十二位老人:钱陆灿、孙栩、盛符升、徐乾学、徐秉义、尤个、何桀、黄与坚、王日澡、许赞缯、周金德、秦松龄又聚饮于遂园。十二人的年龄总共是八百四十二岁。为纪此盛事,闻名的宫廷画家禹之鼎还特意绘制了一幅《逐园耆年楔饮图》。
(二)温酒而喝
古人饮酒多温热了喝。商周时期的温酒器皿等,便是有力的证明。酒为什么要温了喝呢?元人贾铭说:凡饮酒宜温,不宜热但喝冷酒也不好,认为饮冷酒成手战(即颤抖)。明人陆容在《菽固杂记》中记裁了自己的亲身感受和经验:尝闻一医者云:酒不宜冷饮颇忽之,谓其未知丹溪之论而云然耳。数年后,秋间病痢,致此医治之,云:公莫非多饮凉酒乎?子宣告以遵信丹溪之言,暑中常冷饮醇酒。医云:丹溪知热酒之为害,而不知冷酒之害尤甚也!予因其吉而恩之,热酒固能伤肺,然行气和血之功居多;冷酒于肺无伤,而胃性恶寒,多饮之,必致郎滞其气。而为亭饮,盖不冷不热,适其中和 ,斯无患害。
第 6 页
[古人饮酒养生] 古人饮酒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