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游褒禅山记PPT
第一页,共54页幻灯片
“中国十一世纪时的改革家”——列宁
王安石,字介甫,号半山,封荆国公,世称“王荆公”、死后谥号文,也称“王文公”。“唐宋八大家”之一。籍贯临川,称为临川先生。
,则游者众;险以远,、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
叹:感慨
观:观察
得:心得
以:因为
求思:探究、思考
以:并且
而:但
非常:不同寻常
险远:险阻僻远的地方
观:景象
第十六页,共54页幻灯片
有志矣,不随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与力,而又不随以怠,至于幽暗昏惑而无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然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此余之所得也!
至于:到
而:却
以:来
相:帮助
然:但是
于:在
而:却
其:难道
孰:谁
得:心得
不随(之)以止也
然:然而
第十七页,共54页幻灯片
余于仆碑,又以悲夫古书之不存,后世之谬其传而莫能名者,何可胜道也哉!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于:对于
以:因此
悲:感叹
谬:v,弄错
名: v,弄明白
胜:尽,完
所以:……的原因
道:说
莫:没有谁
第十八页,共54页幻灯片
褒禅山(华山)
华山洞
慧空禅院
石碑
褒
禅
山
示
意
图
第十九页,共54页幻灯片
思考题:
1 、第三段从哪三方面进行论述的呢?
“志”、“力”、“物”
2 在志、力、物几方面,什么最重要?
力与物也重要,但有时难以强求,只有“尽吾志”才能“无悔”、无“可讥”。
第二十页,共54页幻灯片
“尽吾志”这句话跟第三段记游中哪句话是前后照应的?
“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思考:
第二十一页,共54页幻灯片
余之所得
古人求思之深
奇观常在险远
有志
有力
有物
尽吾志 无悔矣
结构
第二十二页,共54页幻灯片
第三段:
第二段
“于是余有叹焉”
夫夷以近,则游者众;险以远,则至者少。而世之奇伟、瑰怪、非常之观,常在于险远,而人之所罕至焉。
力足以至焉,于人为可讥,而在己为有悔;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其孰能讥之乎?
“于是”承上,“叹”启下,
由叙事过渡到议论。
入之愈深,其进愈难,而其见愈奇。…...盖其又深,则其至又加少矣。
方是时,余之力尚足以入,火尚足以明也。既其出,则或咎其欲出者,而余亦悔其随之而不得极夫游之乐也。
照应前文,阐明游洞的感慨
第二十三页,共54页幻灯片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二十四页,共54页幻灯片
1、“古书之不存”跟第一段哪句话相照应?
“其文漫灭”。
思考:
2、“后世之谬其传”又是跟第一段的哪句话相照应?
“今言‘华’如‘华实’之‘华’者,盖音谬也”。
第二十五页,共54页幻灯片
3、作者 针对“花山”被误传为“华山”这件事得出的结论是什么?
此所以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
第二十六页,共54页幻灯片
写游山心得:
矢志不渝的决心
力量充足
外物相助
治学之理:指出学问要“深思慎取”
第二部分:
志、力、物三者的关系
第二十七页,共54页幻灯片
山名(本名、别名)
洞名(前洞、后洞)
仆碑、音谬
游后洞
记游
议论
.
音谬
怠而出
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
尽吾志也而不能至者,可以无悔矣
第二十八页,共54页幻灯片
作者为什么不写褒禅山的美丽风光和怡人的感受?
见闻感受
借
实现理想要有坚定的
志向和顽强的毅力
治学不可以不深思慎取
记游为辅
议论为主
阐明
提出
第二十九页,共54页幻灯片
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父、安上纯父。至和元年七月某日,临川王某记。
第五自然段
第三十页,共54页幻灯片
第五自然段
记游的结尾——补叙
重点字词
通假字
父:通“甫”。
第三十一页,共54页幻灯片
第五段补充注释:
庐陵萧君圭君玉:古代我国对人的称谓比较复杂。(1)直称姓名(2)称字、号、斋名、谥号(3)称官名、爵名(4)称籍贯。有时几项兼称,这种称谓一般是先称官名,次称籍贯,后称姓名字号。
至和元年:宋仁宗登基第一年。古代我国最早的纪年法是用王公即位的年次表示,叫年号纪年法。
第三十二页,共
游褒禅山记PPT课件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