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中秋咏月诗词教案.docx初中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三首教案
1、能说出诗词的意象,并理解其深刻含义 ;
2、学习情景交融,想象丰富的写法:
3、能在赏析富有表现力的语言今河南许昌 ) 人。
唐代宗大历十年 (775) 进士。曾任昭应县丞,渭南尉。穆宗长庆初,由太府寺丞转秘书郎。大和中出为陕州司马,后归居咸阳原上。一生困顿,晚景尤为凄凉。为官在外,常与家人别离。
三、师生共同分析诗句
中庭地白树栖鸦——月光照射在庭院中,地上好像铺了一层霜雪。萧森的树阴里,鸦鹊的聒噪声逐渐消停下来,它们终于适应了皎月刺眼的惊扰,先后进入了梦乡。“地白”二字,却给人以积水空明,澄静素洁之感。“树栖鸦”三字,简洁、朴实,既写了鸦鹊栖树的情况,又烘托了月夜的寂静。
冷露无声湿桂花——由于夜深,秋露打湿庭中桂花。这也让人联想到满月中的桂树。诗人在万籁俱寂的深夜,仰望明月,凝思入神,丝丝寒意,轻轻袭来,不觉浮想联翩,那广寒宫中,清冷的露珠一定也沾湿了桂花树吧 ?诗人无声望月的意境就显得更悠远。
冷露无声浸润了桂花,那么月中的白免呢,挥斧的吴刚呢,那
“碧海青天夜夜心”的嫦娥呢 ?诗句让人产生丰富的联想。
今夜月明人尽望,不知秋思落谁家 ?——明月当空,难道只有诗人独自在那里凝神注望吗 ?普天之下,有谁不在注目明月,神驰意远
呢?诗人由已推人,扩大了望月的范围。诗人由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想思。诗人没有直说自己的情思,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饱含相思的清辉洒在哪一家。欲说不尽,委婉动人。
前两句写景,不带一个“月”字,却水到渠成地在第三句引出了望月,并扩大了望月的范围。但是,同是望月,那感秋之意,怀人之情,却是人各不同的。诗人怅然于家人离散,因而由月宫的凄清,引出了入骨的相思。他的秋思必然是最真挚的。然而,在表现的时候,诗人却并不采用正面抒情的方式,直接倾诉自己的思念之情,而是用了一种委婉的语气:不知那茫茫的秋思会落在谁的一边。明明是自己在怀人,偏偏说“秋思落谁家”,这就将诗人对月怀远的情思,表现得含蓄深沉。特别是“落”字,新颖妥帖,不同凡响,它给人以动的形象的感觉,仿佛那秋思随着银月的清辉,一起洒落人间似的。
四、分小组讨论
1、诗人在这首诗中描绘的景色的特征是什么 ?
秋月——秋思
2、诗人通过这种景色表达何种情感 ?
诗人通过联想,由已推人,在这出月明人远,思深情长的意境中,表达出别离思聚的情感。
五、深情并茂背全诗。
学习《我的思念是圆的》
一、检查学生对诗人艾青的了解
教师肯定学生并给以补充。
二、赏诗
1、学生个人朗读全诗。
2、理解这首诗的大意。
由诗人创作背景入手分析。
“我的思念是圆的”,把无形的思念说成是有形的圆,形象的语言中包含着许许多多情感上的东西,诗人渴望团圆,渴望美满。
“八月中秋的月亮也是最圆最亮的”,诗人由思念到圆月,引发人的联想与想象。月儿常圆吗 ?不圆时又是如何的一番情感啊 ?人们在看月的时候常常会想到——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悲欢离合。激起
人们对个人命运的遐思。
诗人由眼前的“西瓜、苹果都是圆的”联想到团聚的欢乐和“骨肉被分割的痛苦”,引出自己渴望亲朋团聚的情感。
3、学生集体朗读全诗。
4、请学生说说朗读体验。
5、深情并茂背全诗。
三、作业
1、背诵并默写这两首诗 ;
2、收集更多咏月诗句 ;
学习目标:
1、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2、通过比较阅读,结合个人理解,谈对三首诗的认识和评价。
教学重难点:养成良好的诵读诗歌的习惯,在“读”中理解这三首诗描绘的情景。
教学方法:颂读法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备统复备
借助工具书和书下注释读顺三首诗。
组织朗读
第二块:再读诗歌,发挥想像,再现诗歌所描写的画面
创设情境:诗人同时抓住了中秋之月加以咏叹,但描写的情景还是有所不同的,你能借助具体的诗句说说作者描写了怎样的画面吗?
再次朗读,同伴互助,理解诗歌所描写的意境
发表见解,小组补充
组织朗读
第三块:三读诗歌,品位字里行间流露的诗人感情
创设情境:看似朦胧的诗歌,却是作者思想的体现,这三首诗
初中中秋咏月诗词教案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