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设计(教案)模板
根本信息
学 科
数学
年 级
二年级
教学形式
校级公开
教 师
刘其玲
单 位
巴州焉耆县县二小
课题名称
统一的长度单位第一课时
学情分析
这部分知这部分知识是二年级上册的生活积累中,、杂乱的、不科学的,例如在前测的访谈中,对于尺子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孩子说的是用来画直线,有部分孩子说到是用来测量的,但多数孩子不认识厘米,把尺子上的厘米说成是米,%以上的孩子是把尺子的边和物体对齐,没有用0刻度和物体对齐;即使有的孩子能正确的测量,也是“妈妈教我的,前面要对齐,后面的数字是几就是几厘米。”问“为什么?”答复都是不知道。说明只是机械的套用,为什么测得的是这个结果,对测量的原理还是不明白。所以有必要拉回原始起点进展教学。
对于已经学过的孩子,仍然有相当部分不能正确理解尺子上“点数”和“段数”之间的关系。如10厘米长的物体,即使测量的方法是正确的,仍然有学生认为是11厘米。分析原因:有的是从1厘米开场测量;有的从0刻度开场,末尾指向10,但是学生认为从0?10经历了11个数字,所以有11厘米(点数和段数未理解)。出现这样的认识误区后,我们经常采用的方法是在学生出现问题之后,引导学生数段数,在外界的提醒下反思自己的认识,从而修正自己的认识。对于这种认知误区,我们能不能将其前置:在学生学习新知的过程中,通过有意义的预设,加深对“点数和段数”的认识,让孩子们在活动中自主的建构,从而消除认知误区。
基于这样的考虑,我们试图让孩子自己做一把尺子,在经历标刻度的时候自主理解尺子上“点数和段数”的规律。所以本课中我们让孩子自主建构,注重感受和体验,这样一来时间拉长了,因此“学会测量"的目的就放在了下节课。但我们认为这里花费时间是值得的。虽然没有更多的时间去练习测量,形成扎实的技能,但是让孩子经历做尺子的过程(这是一件有意义的事情),而且也为消除测量的常见误区做了深化的铺垫,对测量方法有了更为深化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这种认识对于测量本身来说意义是重大的.
教学目的
分析要点:;;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知识目的: 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才能目的: 让学生在详细活动中用不同的物品作计量单位去测量同一长度,来经历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
:培养学生估算的意识及动手操作的才能.
教学过程
课前谈话:二年级的小朋友,比身高。
一、激趣引入:
1、引入:国庆节快到了,聪聪和明明正在准备宣传板报,看多漂亮!(出示没有花边的板报)咦,好象还缺点什么。贴上美丽的花边吧。一会儿,他们就完成一大半了(出示贴了两种花边的板报),聪聪说:我的贴得快。明明说我的贴得快。同学们你们说谁的速度快?(你们怎么知道的,学生发表看法。)
2、讨论:到底谁贴的花边长?我也看不出来。你们有什么方法比出花边的长短呢?
3、小结:当我们用眼睛不容易看出物体的长短时,就可以找一个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
二、探究新知。
1、用不同的物品量一样的长度。
引导学生用三角片 、尺子 、小刀 、橡皮等来量数学书的宽(出示数学书,老师带着学生摸一摸数学书的宽)。
(学生操作:老师巡视、指导、学生用不同的物品做标准量数学书的宽0
展示测量方法及结果。
质疑:都是量的数学书的宽,为什么量的结果不一样呢?
小结:因为我们用的物品不一样有的是回形针、有的是硬币。,我们要得到一样的结果就要用一样的物品去量。
2、用不同的物品量不同的长度.
师:我们再用手中的物品作标准来量一量文具盒的长度好吗?
(学生动手量,师巡视指导)
展示测量的结果
师:请观察并比较一下两次测量的结果,你发现了怎么问题?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小组交流讨论)
师:刚刚我们在量数学书的宽,文具盒的长的时候,正是用了不同的物品,也就是用了不同的长度单位(出示课题:长度单位),才使得我们量出的结果各不一样,还和事实不符。所以,我们在去量物体长度的时候,选择做标准的物品就应该。
师:我们把课题一起来读一遍。(学生读)谁来说一说统一长度单位是什么意思?
三、标准的选择
师:我们如今明白了,在测量物体长度时,应该用统一的长度单位,同学们认为选择什么物品做统一的长度单位比较适宜呢?
师:量较长的物体,我们就用较长的物品做单位,量较短的物体,我们就用较短的物品做单位。假设要量这张小贺卡的边,
统一的长度单位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