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剖学名词解释
内脏:消化、呼吸、泌尿和生殖系统的大部分器官,因位于胸腔、
腹腔和盆腔内,并有孔道与外界相通,故总称为内脏。
解剖学姿势:身体直立,两眼平视前方,上肢自然下垂于翅干两侧,
两脚并拢,手掌与足尖向前的姿势称为解剖学姿势房之间由房间隔分隔,左右心室之间由室间隔分隔。
右心房:位于心的右上部。3个入口(上腔静脉口、下腔静脉匚I、冠状窦口),1个出口
(右房室口),1个卵圆窝,1个右心耳
右心室:位于右心房的左前下方。1个入口(右房室口),周缘附有三尖瓣;1个出口(肺
动脉口),周缘附有肺动脉瓣,防止血液返流。
左心房:构成心底的大部分。4个入口(左右肺静脉口),1个出口(左房室口),1个
左心耳。
左心室:位于右心室的左后下方。1个入口(左房室口),周缘附有二尖瓣;1个出口(主
动脉口),周缘有主动脉瓣。
三十三、主动脉起始、分部
主动脉分为升主动脉、主动脉弓、降主动脉。
升主动脉的起始部发出左右冠状动脉。
主动脉弓位于胸骨柄后方,在它的凸侧向上发出3个分支,从右向左依次为头臂干、左
总动脉和左锁骨下动脉。
降主动脉分为胸主动脉和腹主动脉,腹主动脉不成对的脏支有腹腔干、肠系膜上动脉和
肠系膜下动脉。
三十四、肱动脉、横动脉的走形与临床意义
肱动脉沿肱二头肌内侧缘卜行,至肘窝分为槌动脉和尺动脉。肱动脉沿途分支分布于臂部
和肘关节。在肘窝稍上方的肱二头肌腱内侧,可触到肱动脉的搏动,是测量血压时的听诊部
位。
槌动脉沿前臂前面的槌侧下行,经腕部至手掌形成掌浅弓。槌动脉在腕掌侧面上方位置表
浅,可触及其搏动,是临床触摸和计数脉搏的常用部位。
三十五、上腔静脉/下腔静脉/肘正中/大隐/小隐静脉/头静脉/贵要静脉走形、特点
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系主干是上腔静脉,上腔静脉由左右头臂静脉汇合而成,沿升主动脉
右侧下行,注入右心房。主要收集头颈上肢和胸部(心、肺除外)的静脉血。
肘正中静脉:在肘窝下起自头静脉,斜向内上方注入贵要静脉,是临床上取血和静脉注射
常选用的血管。
下腔静脉:下腔静脉系的主干是下腔静脉。下腔静脉由左右骼总静脉在第4-5腰椎体平面
汇合而成沿腹主动脉右侧上行,穿膈的腔静脉孔入胸腔,注入右心房。下腔静脉系收集下肢、
盆部和腹部的静脉血。
大隐静脉:起自足背静脉弓的内侧,于内踝前方上升,沿小腿、大腿内侧上行,在腹股沟
韧带中点下方注入股静脉。临床常选大隐静脉做静脉切开术,静脉输液或输血。
小隐静脉:起于足背静脉弓外侧,经外踝后方,沿小腿后面上行注入脂静脉。
头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桃侧,沿上肢前外侧上行,注入腋静脉或锁骨下静脉。
贵要静脉:起于手背静脉网尺侧,沿前臀内侧上行,注入腋静脉或肱静脉。
三十六、肝门静脉走形组成、收集范围、属支等
组成:由肠系膜上静脉和脾静脉在胰头和胰体交界处的后方汇合而成。向上经肝十二指肠
韧带至肝门,分左右两支入肝。
收集范围:收集腹盆腔内大多数不成对器官的静脉血。
肝门静脉的主要属支: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肠系膜下静脉、胃左静脉和附脐静脉。
与上下腔静脉的吻合:食管静脉丛、直肠静脉丛、脐周静脉网。
食管静脉从与上腔静脉之间的吻合;直肠静脉从与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脐周静脉网分别与
上下腔静脉之间的吻合。
三十七、胸导管走形及收集范围
胸导管为全身最大的淋巴管。
起止:起于第一腰椎前方的乳糜池,穿主动脉裂孔,沿脊柱上行至胸腔,注入左静脉角。
合成:左右腰干、肠干、左颈干、左锁骨下干、左支气管纵隔干
收集:左侧上半身和下半身的淋巴(占全身3/4)。
三十八、脊髓位置、形态
位置 位于椎管内,上端在枕骨大孔处与脑相连,下端在成人平第一腰椎体下缘,新生儿
达第3腰椎下缘。
外形细长,42~45cm,呈前后略扁的圆柱状。有两个膨大,颈膨大和腰徵膨大,分别与
上卜肢活动有关。脊髓末端逐渐缩细称为脊髓圆锥,软脊膜自此向下延续为无神经组织的终
丝。有6条沟和裂,一条前正中裂,一条后正中沟,两条前外侧沟,两条后外侧沟。
三十九、大脑的分叶
大脑半球的分叶:每侧大脑半球表面有3条恒定的沟:即外侧沟、中央沟和顶枕沟。这3条
沟将每侧大脑半球分为5叶:外侧沟上方,中央沟之前的部分为额叶;外侧沟上方,中央沟之
后,顶枕沟前方的部分为顶叶;外侧沟以下的部分为额叶;顶枕沟后方为枕叶;岛叶藏于外侧
沟的深处。
四十、脑脊液产生、循环途径
脑脊液是一种无色透明的液体,充满于脑室、蛛网膜下隙和脊髓中央管内,有营养、保护
和运输作用。脑脊液循环途径如下:
循环途径:左右侧脑室一第三脑室一中脑水管一第四脑室一蛛网膜下隙一蛛网膜粒一上矢
状窦f颈内静脉
四十一、大脑皮质的功能定位
躯体运动区:
解剖学基础名词解释及大题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