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游寺自隋朝建宫,至今已有一千四一百零一多年的历史。它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历史文物古迹。颇有小雁塔密檐式建筑风格的法王塔,线条柔软美丽,是屈指可数的唐代风格的古塔。历代闻名诗人、书法家、画师,如王勃、卢纶、白居易、韩翃、吴道子、岑参、苏轼等都到过这里。“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他们在此吟诗作画,舞文弄墨,留下了很多喜闻乐见的诗篇和扣人心弦的轶闻趣事。不仅如此,唐末黄巢起义、明末农夫起义、清末太平天国起义等军队都曾驻扎于此,靠着秀色可餐的风光景致、氤氲缭绕的谷间烟雾和奇峭险峻的山势地形,无形之中,又给仙游寺覆盖了一层神奇的面纱。
二
我也时常涉足其中,苦思冥想仙游寺有那么大的魔力吸引游客的缘由所在。但我想,游人旅游参观的缘由多半还是出于对历史和人文的向往憧憬。倘如单是一处风景秀美的旅游景点,而缺乏它应有的文化元素,游人最多也只是作为一个慕名赏玩的过客而已,而不会孤注一掷,倾其精力回头再赏。仙游寺只不过是悠悠历史古迹长河中的一个零星石子罢了,它之所以能久久沉淀于历史古迹的长河而永不陨灭,我想这其中的缘由多半还是更多地保留了人文气息于其中,以至于能流芳至今。而这其中,与时任盩厔(今写为周至)县尉的白居易不无瓜葛。
“上方下方雪中路,白云流水如闲步。数峰行尽犹未归,孤独经声竹阴暮。”(卢纶《过仙游寺》)唐宪宗元和元年(公元82022年),34岁的白居易在由皇帝主持选拔人才的特科考试中,因所作的“策目七十五门”锋芒太露不为朝廷取悦;到了四月的“才识兼茂明于体用科”试中入四等,但出言大直,不得为朝官,而补任周至县尉。时值青春年少、衣衿飘飘、春风得意的白居易,到任后一时被周山至水的缭绕烟雾、潺湲流水所吸引。他第一次公务之佘,就迫不及待地要去仙游寺巡游。因初来乍到,爱民心切的白居易不愿扰民,不曾带任何侍从,就独自骑马南驰,直奔黑水河畔的仙游寺,体会卢纶诗中描写的那行云流水、经声竹韵的人间仙境。
喜不自胜的白居易到达时已夜幕驾临 。只见夕阳从狮山断崖上敛去了最终一抹余晖,西边的天空,尚留有丝丝残霞,但在习习的晚风送来的阵阵凉快中,又很快褪去了绯红。近处滔滔的黑河流水声,在静谧的夜空听起来格外空旷、清幽。成群结队的沙鹤站在寺院的台阶上,沐浴着晚霞最终赏赐的安静和安逸。寺院中传来了僧人虔诚执着的诵经声,在撞起的鏜鞳噌吰的钟声中更加觉得清楚悦耳。明月朗朗,银辉倾泻,整个仙游寺的山石、竹林、庙宇都像罩了层薄雾似的轻纱,更加飘渺、空灵而勾人魂魄。一入其地,白居易恍入仙境,不禁感慨喟叹:“仙游寺,仙游寺,名副其实,名副其实,人游若仙,快哉乐哉,不枉此夕,不虚此行!”
这时,寺中灯火通明。白居易捏手捏脚叩开了寺中住持的房门,只说自己是来此拜佛进香的庶民,想借此讨教佛法,敬请禅师点化一二。住持还礼道:“岂敢,施主但说无妨!”
少时,白居易便以隋代高僧智顗的学说为题,请教道:“敢问禅师,何谓‘一心三观’?”住持答道:“‘一心三观’,即是在同一时间于一心中观有空、假、中三种实相。此三种实相,亦称为‘三谛’。”接着,白居易又问道:“且闻‘一心三现’又名‘圆融三谛’,此说何解?”住持见眼前的这位年轻人出言不凡,想必绝非等闲。于是,老禅师先请他落座饮茶,然后,毕恭毕敬地答其所问:“佛教之‘法’,是轨持之意;‘持’,乃肯定范围内的法体;‘轨’,即让人产生的一种理解。一切‘法’,都具有‘三轨’,即真性、观照、资成;‘三轨’分别协作成空、假、中;空、假、中三者并非次第关系,而是同时存在、互无阻碍,故而称为‘圆融三谛’。”
2022年白居易和仙游寺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