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势与政策
Lesson1
思考题
1、分析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因素。
2、概括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高度,部署了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强调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全会指出,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地位和作用更加凸显,维护国家文化安全任务更加艰巨,增加国家文化软实力、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要求更加紧迫。
导言
1、全球化促使了文化的大众性;
2、全球化冲击了文化的封闭性,促使不同区域文化的相互交融与碰撞增强;
3、全球化加深了民族文化认同的危机感;
4、全球化加重了各主权国家和民族对本国文化的“不安全感”
一、全球化、文化安全的定位
(一)基本概念
1、文化:文化是具有多层次结构的有机系统,民族性和地域性是文化的重要特征,文化具有规则性,文化是历史承继的,一定的民族文化形态是可以变迁的。
2、全球化:狭义的“全球化”是指从孤立的的地域国家走向国际社会的进程;广义的“全球化”则是指在全球经济、文化交流日益发展情况下,世界各国之间的影响、合作、互动愈益加强,使得具有共性的文化样式逐渐普及、推广成为全球通行的标准或趋势。
3、国家安全:是由客观存在的生存状态和利益关系与反映这种客观存在的主观感受的有机统一体所形成的结构,是国家间、国家与国际社会为谋求自身生存、免受威胁而形成的互动关系,其本质是国家利益的调适。
4、文化安全:一个主权国家保证文化的性质得以保持、文化的功能得以发挥、文化的利益不受威胁和侵犯的功能状态。文化安全的核心是意识形态和价值观念。
5、文化主权:指现代民族国家将本民族文化的习惯、信仰和价值观念上升为国家意志,对本民族文化所拥有的最高和独立的权利和权威。
6、文化霸权:指一些国家从本国的利益和战略目标出发,立足于自身的文化强势地位向世界上其他国家尤其是落后国家进行文化渗透和扩张,迫使别国接受其价值观念和意识形态,以达到制约、影响世界事务以及发展中国家内部发展过程目的的一种国际霸权行为。
(二)全球化是国家文化安全问题生成的重要变量
(三)文化安全是整个国家安全体系的灵魂
二、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文化安全
(一)全球化与文化安全
(二)全球化与文化冲突
(三)全球化与文化主权
三、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与演进
(一)被动参与期:近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形成(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二)阻隔期:现代中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嬗变(从五四运动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三)游离期:战后世界体系的变动对中国文化安全的影响(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改革开放)
(四)主动参与期:新时期中国文化安全观的重建(改革开放至今)
总结:
1、从追求绝对文化安全转向追求相对文化安全
2、由单一的安全观转向综合安全观
3、由关注单一物质利益到关注物质利益与文化利益并重
4、由一元文化观转向多元文化观
5、由强调意识形态的对立转向提倡文明的多样性
6、由主张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到主张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
四、影响我国文化安全问题的内外因
(一)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内在因素
1、信仰危机:
淡化意识形态的做法过度泛滥
多元化思潮冲击马克思主义
对西方范畴缺乏批判性反思
2、大话文化:
一味的游戏、戏说的态度是一把双刃剑(消解权威和形成政治冷漠)
3、物质主义:
人的全面发展受到限制
集体主义遇到空前的挑战
文化有蜕变成一般商品额危险
4、文化分离主义:
“文化台独”
“文化疆独”
“文化藏独”
5、文化遗产保护不力和文化产业相对薄弱
文化创新不够
理论研究相对滞后
片面强调建设,忽视排斥批语和争论
(二)影响我国文化安全的外在因素
1、西方传统节日对我国的渗透
外国文化对我国人民价值观念和生活方式产生影响
应该辩证地、理性地看待文化渗透问题
追求文明、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2、外国文化产业对我国文化产业发展的影响
好莱坞电影的霸主地位导致中国观众的试听习惯在一定程度上美国化,渗透了美国文化和价值观念。
注意传统文化的更新和发展的过程
3、外国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开发和掠夺
总结:
1、文化安全问题是实践中提出的,不是单纯的理论,具有复杂性、隐蔽性和长期性
2、提高文化保护意识和保护能力
3、增加文化的认同感
五、我国文化安全的主要内容
(一)意识形态安全:
实质是巩固主流意识形态的社会合法信仰,在根本上体现为人们对主流意识形态内在价值的主张的高度认同和自愿
践行。
苏联解体、东欧剧变后,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不但没有放弃意识形态渗透,反而变本加厉,甚至要用武力手段在世界范围内推行自己的意
形势与政策00009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