荆棘丛生需未雨绸缪
进入新世纪以来,受全球经济波动与调整的影响,国际金融的不确定性和风险性加大,结构调整态势逐步显现。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作为连接国际经济的最直接的纽带之一,国际金融的颠簸不定、结构调整和深化发展,对全球经济和各国经济的增长都将产生深远影响。
国际金融市场:在反复振荡中渐进调整
在国际外汇市场,美元、欧元和日元的汇率振荡起伏。总体来看,一方面,日元和欧元的升值并不是缘于这两个地区的经济增长前景有了实质性的改善,而是更多地因为来自美国的悲观消息。因此,美元汇率仍将面临诸多不确定性。汇率的波动势必加剧世界经济的动荡,甚至可能影响到世界经济复苏的步伐。另一方面,美元汇率的下跌预示着美元、欧元和日元三大国际货币之间的汇率关系开始发生结构性调整,这种结构性变化不仅有可能引起国际投资的重新组合和国际资本流向的变化,而且还有可能引发国际货币体系的结构性改变。
在国际证券市场,一方面,以美国三大股票指数为代表的全球股市连续走低,另一方面,国际股票市场的地位有所下降,债券市场的重要性相对上升。
国际资本流动:在持续波动中改变结构
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国际资本流动波幅加大,市场活动更趋谨慎。与此同时,国际资本流动的结构调整较为明显。
从投资方式上看,跨国并购出现盛极而衰的重大转折。跨国并购盛极而衰与全球经济形势的变化息息相关,同时也反映了其自身的发展特征。跨国并购后艰难的业务整合以及不同国家、不同机构之间的文化冲突和错综复杂的矛盾,使得跨国并购所预期达成的协同效应、速度优势和所有权优势等难以实现,失败的案例屡屡发生。种种迹象表明,跨国并购步入调整期。
从投资主体来看,私人资本代替官方资本占据资本流动的主体地位。在全球资本流动私人化的浪潮中,最为引人注目的现象是机构投资者地位的急剧上升。在工业化国家中,由这些机构持有和管理的资产总量已经超过了GDP的规模。机构投资者成为全球金融市场的积极参加者,在有些国家,外国资产在机构投资者总资产中的比重非常高。
从投资流向来看,国际资本流动的区域结构出现重大调整。由于亚洲经济增长走向乐观,许多投资评级机构调高了亚洲国家债券的级别,对亚洲地区债券的需求不断上升。与此相反,对拉美地区债券的需求却大大下降,投资者对拉美经济形势仍持悲观预期。
国际金融监管:在全球范围内构建新框架
1990年代以来,东亚金融危机、墨西哥金融危机、巴林银行事件等的爆发使得国际社会对于改革国际金融监管体系,构筑一个新的稳健的国际金融框架达成共识,全球范围、地区范围以及双边范围内各个层次上的国际银行监管合作都得到了空前发展。
国际金融监管的力度在如下四个领域得到显著加强:其一,金融机构的风险管理与内部控制;其二,金融机构的信息披露与市场约束;其三,对对冲基金等高杠杆机构的间接监管;其四,对金融集团的联合与协调监管。国际金融监管的发展方向是:第一,金融监管将更加着重市场约束的作用;第二,监管当局将更加重视监管的成本与效率,强调监管的灵活性;第三,金融监管将更加重视把监管目标与金融机构的内在激励机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第四,监管当局将被置于公众的监督之下。
由于目前的国际监管合作主要是针对国际银行业而展开的,其基本框架已基本成熟,而对跨国证券交易和金融衍生产品交易的监管问题却亟待加强。因此,未来金融监管
形势与政策02514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