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论述类文本阅读.ppt


文档分类:中学教育 | 页数:约41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1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1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板块1 论述类文本阅读
专题 溯源追根细思问,据文依题深探寻
——论述类文本阅读
开心一阅
辜鸿铭“妙譬”论述孔子之道
辜鸿铭(1857—1928)生在南洋,学在西洋,娶妻东洋,仕在北洋;一生精通13种语言,是一个怪杰,号称清朝中心观点。我们阅读论述类文章首先要理清文章的思路,把握其中心观点。一般论述类文章包含起始、展开和拓展深化部分。起始部分主要是提出观点或论题,展开部分主要是分析论证,拓展深化部分主要是重申观点或拓展深化。在此基础上我们可准确把握其中心观点。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老子〉的年代》,我们通读完基本可以确定“老子其人其书的时代”“不会晚于战老子长于孔子,可以认为是确实可信的”(见阅读材料中画框的部分)。
2.画出关键词语,归纳内容要点。在阅读时还要注意动笔标画出每一段的关键句。关键句主要包括表明文章主要观点的中心句,表明结构层次关系的过渡句以及使用双重否定、疑问语气的句子,这些既是命题者的命题点,也是我们解题突破口。在此基础上再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一般来说,论述类文章的一个主体段落的中心就是全文的一个内容要点。在把握各段落中心的基础上,就可归纳文章的内容要点了。
二、前后联系,寻找答案
论述类文章答题有一个基本原则:答案就在原材料中。为此,我们一定要有原文意识,在准确把握全文内容的基础上,再审读题干,根据试题仔细推敲题意,弄清题目要求,即从内容上弄清是有关什么的选择,从选择标准上看清是选说法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从而圈定相应的文段,找到判断的依据(见阅读材料中画横线和波浪线的部分)。当然,为了提高效率,阅读文段前,如能先浏览根据材料设计的试题,更有利于把握文段的整体内容,增强阅读的针对性。
审读题干要冷静、细心,准确把握题目的要求,了解命题者的意图。从某种程度上讲,答题的根本和灵魂就在审题上,审题准确,作答时就会所向披靡。
审读题干后,要根据题意,从原材料中找出与各个选项相对应的句段,并从这些句段中提炼出有效信息,找准已知条件,作为解题的依据。具体做题时我们可仔细阅读题目中四个选项,然后再次阅读原文,弄清楚各个选项内容都涉及到文中哪些段落或区域,准确圈定出答题所需信息的范围,为下面的比较辨析打下基础。
三、具体问题,皈依段落
论述类文章阅读试题的很多选项是对原文信息的一种转述,但仔细研究就会发现,有关概念和句子理解的问题(我们姑且称之为“具体问题”或“局部问题”),一般集中在某一段或相邻的段落中。如2013年新课标全国卷Ⅰ的现代文阅读,第1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第1、2两段中,第2题的信息主要集中在文中后面的3个段中。这样,仔细找出选项与原文信息在表达上的差异之处,然后根据常见的错误类型分析判断,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正确项,不符合原文意思的选项则是错误项,最后根据题干要求选出答案。这两个题目可具体分析如下:
第1题,“下列关于作者写作本文的原因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B。B项中“《老子》和道家的源流、派别也无从谈起”一句错,原文中有“则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之系统条贯始终不明,其源流派别终无可言”,“其”代指“先秦诸子学术思想”,不是指“《老子》和道家”。本项犯了混淆指代内容的错误。
第2题,“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D。D项在原文中的信息是“《论语·宪问》:‘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朱熹指出:‘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因此这一条是《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而且是对《老子》的批评。”朱熹的话“或人所称今见《老子》书”中“或人”是指“或曰”一句中的这个人,朱熹的意思是说,有的人所称引的这句话今见《老子》书,因此,“《论语》引用《老子》的铁证”应该是“或曰:‘以德报怨,何如?’”这一句,而“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这一句“是对《老子》的批评”。
在比较和辨析时要注意掌握方法,比如我们可从范围的大小、程度的高低、可能与必然、部分与整体、现象与本质、肯定与否定、设想与现实等方面进行比较。要注意避开答非所问、无中生有、强加因果、主观臆断、随意嫁接等误区。具体来说,可以采用以下几“看”:
一看选择项表述的意思在阅读材料中有没有出现;
二看选择项的内容有没有偷换阅读材料中的陈述对象;
三看选择项用语有没有改换阅读材料中表示程度、范围等的修饰限定词语;
四看选择项用语有没有遗漏或增添阅读材料中的否定限制词语;
五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可能”说成“必然”,把“偶尔”说成“往往”;
六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设想”或“推测”说成“已经实现”;
七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的一方面或一部分所具有的某些特点说成是所有同类事物所具有的特点;
八看选择项有没有把阅读材料中属于甲事物的说成是属于乙

论述类文本阅读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1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xxj165868
  • 文件大小843 KB
  • 时间2022-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