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其一)
一、教学目的:
1、学写景的方法。
2、区分散文和诗歌形象美的不同。
3、掌握文中识到烽火矶的佳妙之处,而且能收到曲径通幽的艺术表达效果.
4、稳固该段词句。
第二节
一、复习第一课时所学知识点。
二、讲解第二自然段词句。
三、质疑、释疑。
1、交代小孤山上有戍兵把守,说明了什么?
小孤山也是江防要地。
2、勾画本段风光描写的语句,说说本段作者给我们描绘了哪一水段之景?描写的重点对象是什么?突出了各自什么特点?
烽火矶至沙夹一段所见。
小孤山和澎浪矶。
小孤山峭拔秀丽,澎浪矶浪大等特点。
3、文章是怎样表现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
运用比照手法。将金山、焦山、落星山这些天下名山和小孤山比照,突出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又用它山和小孤山比照,突出小孤山的巉然孤起这一特点;用山上有楼观亭榭的金山和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比照,衬托了小孤山的小孤山庙宇的荒凉、残破,更是为了说明小孤山假设是以“楼观亭榭”稍加装饰,那么会“高出金山上矣”。
4、写小孤山峭拔秀丽这一特点,采用的是什么写景顺序?
由远及近。
四、串讲第三自然段词句。
五、质疑、释疑。
1、引用李白的诗句是为了说明什么?
彭蠡口江面的宽阔,四望无际。
2、该段写景是写哪一路段的景致?重点落在哪里?
彭蠡口到湓浦口的沿途所见。重点写大孤山的风光.
3、那么大孤山的风光突出的特点是什么?
望之如浮水面,江水清浊清楚。
4、作者是怎样表现大孤山这一特点?
先用西梁山类比,使人通过西梁山能想象到大孤山的形状,然后和小孤山相比照,从而突出各自的特色。
六、词句积累:
然 杰然特起 以 今以钟磬置水中,虽大风浪不能鸣也。
然峭拔秀丽皆不可和小孤比 复以小艇游庙中
实不然也 假设稍饰以楼观亭榭
碧峰巉然孤起 夫夷以近,那么游者众.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之 信造化之尤物 而 突兀而已
自数十里外望之
《过小孤山大孤山》教案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