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和书法
近年来掀起“国学热”,学问体系渐由西学向国学回归,,表达了学术正能量。书法界也热衷于谈国学,但很多人所谈的国学,其实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国学,甚至有的连最根本的国学方法还未几个字就能说透的问题,今人千言万语也未必能达其真谛。(精品文档请下载)
所以,凡遇古书论,都需用文献学方法,对所涉字词进展训诂学研究,这些自然属国学范畴。按照国学大师梁启超的划分,国学研究总体分为两类:一类是关于智识的学问,,后者侧重于理论体悟。书学也是如此。这两种学问并不是互相割裂的,而是相辅相成,互为补充。(精品文档请下载)
关于智识方面的学问,主要是对古代典籍的研究,这又分为四大类:经学、史学、子学和集部之学,即过去通称的“四部之学”。“四部之学"在晚清民国以前以经学为主。小学是清代特有的一种称谓,也即有关文字的学问,也叫字学。小学又分三类:文字、音韵和训诂。文字是有关字形的学问,音韵是有关字音的学问,,研究书法必须研究汉字本体,故此,书学的根底是字学,也即小学,小学又融含于国学之中。所以,国学中的字学或小学,对书学研究有直接作用和影响。(精品文档请下载)
辑校和注疏是国学研究的重要方法,,必须对其中的字词进展训诂或校注,“天真烂漫”一词形容书法作品至高的美学境界,且已成约定俗成的惯例。可是“烂漫”一词真是此意吗?包世臣《艺舟双楫》中对“烂漫”一词做了另一种注解。他说,“烂漫"的本意是花到非常,已渐有凋疏之意,用在书法上,那么是指笔法粗疏导致的墨法凋疏,字法散乱,也就是说,“烂漫”是形容书法作品气息凝滞凋疏散乱之弊,而绝不
是天真美妙的美学境界,“烂漫”和“凋疏"是可以合起来用的,恰好和我们如今所理解的“天真烂漫”意思相反。可见,当将“烂漫”“凋疏"用于书法美学评判时,应慎重。(精品文档请下载)
国学助力书法美学研究
书学研究的本质是有关书法美的问题,并由此形成书法美学。书法美学是书法的根底学科,其他一切相关学科如书法史学、书法创作学、书法批评学、书法文献学等,,有关学问都显得没有意义。(精品文档请下载)
古代所有书论,一是要解决笔法问题,二是要解决书法美的问题。笔法问题归根结底也是书法美的问题。包世臣所说的“烂漫凋疏”,尽管谈的是笔法和墨法问题,“烂漫凋疏”进展训诂学的辨析,就可能发生根本性误判,,研究书法美,必须立足于外乡美学,,即西方美学、哲学研究中国书法,这当然非常必要,早在康有为、梁启超、王国维时代就开场了,他们是现代书法美学的奠基人物,但前提是,他们本身具有深沉的国学尤其是训诂学和文献学功底.
(精品文档请下载)
继包世臣、刘熙载而起的康有为《广艺舟双楫》,虽然所论是碑学帖学问题,,学界一直对其存在很大误读,关键就是没有搞清楚康有为书学思想的核心,片面地以为康有为尊碑
国学与书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