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思维导图授课方法
小学语文课思维导图授课方法
1 小学 语文课思维导图授课方法
思维导图是一种在新教学理念指引下,将放射性思维和开拓性笔记技巧结合在一起,完整地将思维、想法呈现出来,达到取得较理想毛自整的最佳状态。
《理想的风筝》是苏教版六年级下册的一篇回忆性散文,作者以传神的笔触刻画了一位残疾教师的形象。文章篇幅较长,足有1200 多字,若是平均用力,难免会使学习变得冗长、拖沓。
为创设一个螺旋形上升的学习梯度,既环环相扣,让学生扶摇直上,又丝丝入扣,让课堂散而不乱,老师带领学生各自画了一个写意的刘老师放飞小燕子风筝的简图。这一创意源自题目和插图,顺手拈来却匠心独具。
首先可让学生读文思考:课文写了哪几件事?这些事例又表现了刘老师怎样的精神品质?随后,师生通过交流对这三件事再次概括和品评,认为“谈腿疾”“写板书”“放风筝”浓缩得最好,独立思考和智慧碰撞可让学生的语感得到熏染;接着学生分享了自己眼中的刘老师。
乐观幽默,开朗自信,顽强执着,爱学生,爱工作,对生活充满希望等等。至此,课文的主要框架学生已了然于胸。
其实对于高年级学生来说,理解文章的主题并不难,难的是如何从细节的捕捉诠释文章的内涵,让学生的内心受到震撼。为此,第二步就是咀嚼细节,学生继续完善导图,聚焦和品味作者遣词造句的精到,细细体味蕴含其中的丰富情感,培养语言文字敏锐的感受力。
学生潜心会文,在细节中品咂、赞叹、徜徉,颇有曲径通幽、美不胜收之慨。如,“谈残腿”中的“笑”“泛”,“写板书”中的“转”,“放风筝”中的“漾”,“他笑着,叫着,拄着拐杖,蹦跳着去追赶线端……”中一连串的动作描写等等。
作者在表达上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第三步就是领悟表达技巧。细节描写是学生最熟悉的手法,张口即出。其次是夹叙夹议的表现手法,学生不易察觉。
老师可将相关文字在字幕上呈现,用两种颜色对比,学生一看即知:刘老师笑谈腿疾是叙,学生的情感变化则是议;追逐风筝线是叙,作者的内心感受是议。作者在夹叙夹议的描写中,既丰满了人物形象,又不着痕迹地表达了情感。
睹物思人是这篇文章的另一个写作特色,作者所讲刘老师的三件事,感情是层层深入、越来越强烈的,如何让学生顺着思维导图线条找到文字与内涵之间的微妙联系呢?老师可作如下启发:作者为什么以“理想的风筝”为题?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思考。
生1:刘老师一直渴望自己能像那只风筝一样飞得很高,这是他的理想。
生2:刘老师让我们在心中放飞起一只只理想的风筝。
生3:刘老师认为他的学生成人成才,就像是他把风筝送上了天。
生4:那些风筝还代表着刘老师热爱生活的精神,给作者以鼓舞和激励。
生4:文章开头从风筝想到刘老师,结尾写刘老师放飞风筝,题目为理想的风筝,这样主题鲜明。
生5:同学们说得非常好。是啊,每到草长莺飞,风筝飞舞的的季节,作者总会深情地思念刘老师,这也是作者的一种描写手法
――睹物思人。
至此,学生在思维导图的绘制中,跟着作者的行文思路,完成了与文本的深入对话,这种把思维、表达和绘制融合在同一层面的学习方法,最大限度地挖掘和释放了学习个体的独特性,学生的学习自信度和自学能力自然也就得到了提高。
三、横连纵比,出新意于说理
“在阅读中了解文章的表达顺序,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的基本表达方法。”这是第三学段的阅读要求。说理文的核心教学价值在于不仅要关注说什么理,还要关注说理的方法,即作者如何论证,如何经由事例而阐述观点。
学生只有寻找到并用自己的语言说出事例和观点之间的内在联系,才是真正领略了说理文言之有理、言之有情、言之有序的精妙表达和逻辑力量。
小学生接触的说理文不多,文体意识也不够强。教学中如何遵循文体特征引领学生一步一步揭开说理文语言的秘密呢?思维导图的运用不失为一种恰当的策略,学生借助导图,横连纵比,目观口述,亲历作者论证的过程,可以更深地理解作者说理的智慧,习得方法,发展能力。
笔者执教《谈礼貌》(苏教版五年级下册)一文伊始,便开宗明义,先引导学生厘清两大问题:课文说了什么道理?举了哪几个例子?学生很快发现并梳理出文章的脉络:文的开头只是用古训引出了关于礼貌的话题,接着用“牛皋与岳飞向老者问路。
小朋友脚踩女青年的裙子,朱师傅理发时刮破周总理的脸”三个例子说明礼貌待人的重要性,最后于结尾处总结观点:
“学会礼貌待人,恰当地使用
小学语文课思维导图授课方法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