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载此文档

观赏竹园景观建设刍议.pdf


文档分类:建筑/环境 | 页数:约4页 举报非法文档有奖
1/4
下载提示
  • 1.该资料是网友上传的,本站提供全文预览,预览什么样,下载就什么样。
  • 2.下载该文档所得收入归上传者、原创者。
  • 3.下载的文档,不会出现我们的网址水印。
1/4 下载此文档
文档列表 文档介绍
第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五部分竹文化及其它447观赏竹园景观建设刍议冯小虎(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管理处,100048)摘要:近年来,国内观赏竹园的数量越来越多,其具有竹种保存研究、竹景观营造、竹文化宣传、公共游览等多重功能。在观赏竹园的景观建设中,如何实现并协调这些功能是值得研究的课题。通过实地考察,本文讨论了目前观赏竹园中存在的一些问题,对观赏竹园的景观建设提出了一些建议。竹子是中国传统的观赏植物,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优美的姿态、悠久的应用历史而深受喜爱。因此,国内的各类竹园也是异彩纷呈、各具特色。目前,竹园主要有3种类型:,如:北京紫竹院公园、成都望江楼公园;,如:安吉竹子博览园、四川长宁世纪竹园,植物园中的竹类专类园;,如:科研单位、大学附属的竹类植物种质资源圃。前两者不仅是竹类植物种质资源的保存地,更重要的是作为公共园林、向公众开放,要求有良好的游览、休闲、游憩功能。因此,此类竹园的建设既要符合公园的普遍规律,又要充分考虑竹类植物的特点,如何在一般性与特殊性之间掌握平衡、突出重点?本文通过实地考察,结合竹园建设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就此问题予以初步讨论。1 竹园的图底关系与空间开阖“图底关系”理论源于城市设计领域,是研究建筑(实体、图、figure)与开放空间(广场、街道、水域、底、ground)之间比例与形态的科学,是空间设计的重要理论。现在,该理论已经广泛应用于各个层次的空间设计之中,包括:城市、街道、广场、园林、室内等。根据“图底关系”理论,“图”、“底”之间恰当的空间比例和形态构成是创造良好空间环境的根本因素[.]。具体到竹园而言,竹园以展示“竹”(品种、景观)为中心目的,竹是竹园空间的“图”,其他空间可视作竹园的“底”。因此一个竹园中,哪里种植竹子?种植多少面积?哪里布置开放空间(道路、广场、水面、草坪等)?布置多大面积?竹子与开放空间之间的空间序列如何安排?解答这一系列问题是竹园规划建设的核心和基础。有些竹园中,或是为了最大限度的展示竹种,或是僵化于“竹径通幽”等设计形式,竹子在园中的种植面积过大、数量过多,导致开放空间相对缺乏,“图”“底”比例严重失调。从“图”、“底”的比例关系分析,竹子种植面积过大反而削弱了“图”的主体地位、降低了“底”对于“图”的衬托作用,竹子的主角形象不但没有加强反而弱化了。游者不再关注竹子,而是希望从“竹”的背景中寻找其他可欣赏的景物。从空间感受分析,过多的竹子挤占开放空间,容易导致竹园空间拥塞、视域狭窄,缺乏停留、放松和休憩空间,空间缺乏开阖变化使游者心情上也没有兴奋与放松的交替,这些都降低了游览品质。总之,合理确定竹园中竹子与开放空间的比例和形态,才能使竹园具有良好的空间品质、达到突出竹子的目的。依具经验,本文建议开放空间应占竹园面积的1/5至1/3左右,其具体比例和形态应依据竹园面积、周边环境等因素综合确定。作者简介:冯小虎,男,北京市紫竹院公园,硕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观赏竹引种栽培、景观应用、竹文化方面的相关工作。第十届中国竹业学术大会第五部分竹文化及其它4482 竹园的水景设计水景是竹园中常有的景观元素,两者往往相得益彰,所谓“溪光竹色两相宜,行到溪桥竹更奇”(《云溪观竹戏书二绝句》·南宋·陆游)。水与竹构成的景观美

观赏竹园景观建设刍议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

相关文档 更多>>
非法内容举报中心
文档信息
  • 页数4
  • 收藏数0 收藏
  • 顶次数0
  • 上传人cxmckate1
  • 文件大小633 KB
  • 时间2016-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