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小谷围练溪村改造与更新一一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设计陆琦廖志小谷围岛位于广州市番禺区新造镇的珠江上,是珠江当中的江心洲,它西临洛溪岛,北临国际生物岛,东接长洲历史文化保护区(内有黄埔军校),与琶洲生态公园隔江相望,有着良好的区位条件。小谷围岛四面环水,空气清新,环境空静,水陆风光兼备。具有独立的天然边界和连绵的水岸,滨江岸线全长约20公里。小谷围地区以低丘冲积平原为主,岛区地貌为丘陵台地,走势平坦,地形相对高差不大,土丘众多,岗埠相连。当地村民以农业为主,主要种植水稻、蔬菜和水果。小谷围地区有着悠久的发展历史,史上原属番禺县菱塘司,在清代时称十三乡,早在东汉已经有人进行开发。由于作为珠江江心孤岛的特殊地理位置,也由于行政管辖上的不分明,长期处于自然状态中,小谷围岛虽然离广州市区仅17公里,由于以前交通不便,岛区基本处于未开发状态,没有任何城市基础设施,居民均引用井水。因此一些古老的生活习俗、生产工艺都得到较好的保存,岛上还保留了不少具有岭南文化特色的古祠堂和传统民居,以及地下文物。练溪村是一座滨水古村,位于小谷围岛南面,南临珠江,历史可上溯到明代。练溪村古代水路交通异常发达,史上曾经是省港两地通航的重要码头和驳站,商业活动频繁,至今村口还保留有古码头遗址,充分反映了岭南乡间“生意兴隆通四海,财源茂盛达三江”的经济贸易状况。步入现代社会以后,由于村内与外界交通不便,导致村落发展变化不大,仍是原有自然聚居形态(图1)。村13有较大面积的池塘,村内祠堂围绕池塘而建,水网纵横,古树参天。村内还保留有众多的绿化景观,两旁的山地植被丰富,有成片的竹子、果树和藤本植物等,极富野趣。古村内,街头巷尾遍植龙眼、芒果、番石榴、杨桃等果树,村口空地的木棉和细叶榕更有上百年的树龄。练溪村总平面布局保留着岭南传统的自然聚落特征和良好的自然山水格局,构成和谐的整体村落环境(图2)。练溪村选址十分注重风水环境,强调与自然的融合。村落东、西两面各有一座小山,258幕干—7(屠学术年会—1及焉甄形成两侧地势较高,而村内主要街道练溪大街,于两山之间中最为平坦的地区,呈南北走向,街内筑有一条明渠自北向南流,疏导从山上冲下来的洪水,形成了“两山夹一水”的格局(图3)。村落g-T-面肌理清晰,沿练溪大街两侧分布多条支巷,村民将住宅沿山坡而上顺地势布置,鱼骨式街巷结构较好的解决了村落交通、建筑采光和通风等问题。传统巷道空间界面完整,石板路,红砂岩台阶,两边清水砖墙的建筑,极富有岭南地方特色。村落还有许多颇有特色的空间,如村边连片的渔塘,村口的大树,立在主街水渠旁的过街楼等等。村子南部连片的鱼塘之间有溪流相连,而溪流又与珠江相通。巷道排水则顺着地势而下,流入练溪大街水渠,水渠直接弓l入村口池塘,形成村落有组织的排水系统。练溪村庙堂之多,修缮之完整是十分罕见的,三圣宫、华光庙、包丞相庙、天后庙分别建于村头、村中、村尾,反映了岭南民间信仰中特有的“满天神佛”的文化景观。村内文风昌盛,私塾密布,仅拱日里巷附近民间兴办的私塾就有三间,映射出其族人对子弟能登科举的期望。练溪村属近代形成的村落。村民聚族而居,以霍姓、箫姓和关姓为主。现存主要历史建筑8处,其中淡隐霍公祠,霍氏大宗祠,关氏宗祠规模较大且保护较好,其它几处规模很小,而且毁坏比较严重。霍氏大宗祠是练溪村最大的祠堂,它与淡隐霍公祠、箫氏宗祠并例平行
广州小谷围练溪村改造与更新--广州大学城民俗博物村设计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