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通大学
读书报告
蓝俊锋
2016/5/1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历史学(师范)131班 蓝俊锋 1301032003
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
南通大学
读书报告
蓝俊锋
2016/5/1
读《中国哲学史大纲》有感
历史学(师范)131班 蓝俊锋 1301032003
在学术界里,对于哲学一词并无普遍接受的定义,也预见不到有达成一致定义的可能。而我眼中的哲学依旧囿于“物质与意识”、“思维与存在”。起初对《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印象泛泛,大概知道它是中国学者用现代学术方法系统研究中国古代哲学史的第一部著作,它的出版被视为中国哲学史学科成立的标志。但近日细读下来,感悟颇多。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自小接受旧式教育。190年去往上海求学,接触维新改良、革命派和西方的新思想,接受系统的现代公民教育。1910年,胡适考取庚子赔款的第二批留学生,曾留学美国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师从美国著名的实用主义哲学家杜威,并获取哲学博士学位。1917年归国任北京大学教授,以提倡文学革命和思想解放而成为与陈独秀齐名的新文化运动的领袖。其博士论文《中国古代逻辑方法的发展》中论及的“孔子的逻辑”、“墨翟和后期墨家的逻辑”“进化论和逻辑”等是后来《中国哲学史大纲》的基础。
《中国哲学史大纲》在中国哲学史,甚至在各种专史和通史的研究方面,都堪称是一部具有开创意义的书,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一个积极成果。蔡元培给此书以很高评价,指出它特长有四:第一,证明的方法。第二,扼要的手段。第三,平等的眼光。第四,系统的方法。也算是中肯的评价。这本哲学史大纲在内容上,并非如钱穆《国史大纲》这样从先秦至于近代,而仅是包括由老子、孔子而后到秦的那几百年,也即春秋、战国时期的中国哲学。胡适在中国近代算得上是一位学贯中西的文人。他这本大纲也是用一本中西贯通之思想作成。这一点尤其是可以从第一篇《导言》部分看出来的,导言篇中,胡适首先给“哲学”一词下了一个暂时的定义“凡研究人生切要的问题,从根本上着想,要寻一个根本的解决,这种学问,叫做哲学。”其次指出哲学史的三个目的,即明辨、求因、评判。再者
主要介绍了胡适的写作方法,读来使人受益匪浅。特别是他以赞赏的角度支持以考据的方法作为研究的开端,且用宋儒贯通理论的手法对文章作评论。既免于空疏臆说,且免于支离碎琐。《中国哲学史大纲》内容涵盖了从中国古代哲学史的开端到古代哲学史的终结。胡适认为中国哲学史萌芽于西周,成型于春秋时期,终结于秦汉时期。共分为十二篇,且根据附《诸子不出于王官论》一文,作为文章又一佐证。这十二篇,以中国哲学发生的时代、古代哲学之终结为始终,另有导言,老子、孔子及孔门弟子、墨子、杨朱、别墨、庄子、荀子以前的儒家、荀子诸篇。既是一个时代顺序,又是一个学术渊流。胡适先生对每篇都有自己独到的见解,许多新奇的名词让人读来耳目为之一新。如认为先老子之前,乃诗经时代,因为仅有诗经一部可作为后人了解那时代人的可靠的著作,称之“诗歌”时代(比之于希腊之荷马史诗),颇是有趣,而又有道理。胡适说孔子与儒家,孔子儒的世界观是以《易》为其观点的体现。孔子学说的一切根本,依他来看
读书报告。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