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后教师有感
“双减"政策落地已一月有余,作为一名处于“风口浪尖”的一线中学教师,亲戚朋友见面总会关切地问一句:“双减”对你们学校影响大吗?学生真的能减负吗?
从实际成效来看,答案是肯定的。初中学生的作业量明显有所减少,多数学校的时,90年代上海中小学放学后也有“晚托班”,有时会安排教学内容,有时是兴趣小组活动,如舞蹈、象棋、打字、沪剧等,依稀记得冬天放学时天已经黑了。难道当时的老师就没有焦虑和抱怨吗?怀着好奇,作者询问了几位老教师,得到的答案是:我们那时候啊,只要教好书,带好学生,没有什么其他的“杂事",即使有晚托班,也不会觉得有什么压力,现在的小年轻老师,有太多事务工作和科研任务,太辛苦了。
在此,以作者身边普通主科老师一天的作息为例,这位老师的工作量是班主任兼带两个教学班,那么基本安排如下:
7:00,到校;
7:30,管理早自习;
8:00-9:30,上课,批改作业;
9:30,管理学生出操;
10:00-11:30,上课,处理班级事务,课间找学生订正和谈心;
11:30-12:00,午餐、管理班级午餐,有时还要参加各种学校会议(备课组、年级组、教研组);
12:10,午自习开始;
13:00-16:30,上课、备课,处理班级事务,撰写德育论文、学科课题报告,利用课间找学生订正、答疑、谈心;
16:30,课后服务1;
17:30,课后服务2;
18:30,离开学校。
这个期间包括晚上到家后,需要随时回复学生家长信息,处理班级特殊情况,有时还要准备公开课,撰写各种论文、报告、小结等。当然,这里并不包括学校临时或间隔组织的各项会议或各类班级事务,何况很多琐碎的事务处理也无法量化统计到这个作息表中。
今年五一劳动节,学生在“致敬最美劳动者”的主题发言中是这样说的:
老师们就是校园内最美的脑力劳动者。当同学们在埋头苦读时,殊不知老师们也一直在学习新知识,也要完成各类学习和培训任务。除此之外,还要批改我们的作业、处理班级事务、开展教学研究等。特别是班主任老师,到得比我们早,走得比我们晚,虽然有时身心疲惫,但走进教室面对我们时,总是那样神采奕奕。
如今,教师的工作已经远远超越“教书育人二即使教师们都明白,课后服务工作是在为学生家长排忧解难,但有时身心俱疲的双重压力难免会压得人喘不过气来,也难免会有一些抵触情绪,某种程度上教师群体也需要更多关爱。
《人民教育》有一篇报道提到,杭州某学校曾出台硬性规定,为教师精简大量事务性工作,如:严格控制各类会议的频率,事务性工作布置一律以文本形式精准发放;学校管理中杜绝滥发通知消息,除必要外,各类通知必须精准分组推送发放;各部门不得随意布置教师撰写小结、报告、反思等文字材料,提倡不写套话,言简意赅,直奔主题,条目清晰;减少教师非教学性工作任务,校园安全、食堂验菜、学生餐管、卫生检查等工作通过扩充工勤人员或购买服务实现。
其实,就教师的需求而言,这些规定切中了要害,找准了“痛点”。
当前,各校在制定课后服务“一校一策”时,将教师的权利与保障纳入其中的仍不多见,上海的“双减"《实施意见》中明确指出:支持学校统筹实行教师弹性上下班、调休等措施。但从实际情况来看,此项提议基本上没有形成具体
实施方案,根据学校
双减政策后教师有感 来自淘豆网m.daumloan.com转载请标明出处.